临沂在线
青藤,生长在时光藤架上的文字……

笔名: 密码: Cookie: 
     
 
  精典网文 〗  〖万历十五年〗
(浏览 1520 次) 
 - 发言:纸风筝   帅哥不在线,有人找我吗?

 - 文章:45 篇
 - 点数:2051
 - 日记:48则
 - IP:*.*.*.*

 -

楼层:楼主  与 171353229 交谈博客日记短消息加好友文集搜TA的信息回复修改  2008/11/20 16:25:55


  〖万历十五年〗

黄仁宇著

自序
第一章 万历皇帝
第二章 首辅申时行
第三章 世间已无张居正
第四章 活着的祖宗
第五章 海瑞——古怪的模范官僚
第六章 戚继光——孤独的将领
第七章 李贽——自相冲突的哲学家
附录一
附录二
《万历十五年》和我的“大”历史观  墨闲居
 
自序
黄仁宇
  本书的英文版书名为“1587,A Year of No Significance”,作者的署名为Ray Huang,1981年美国耶鲁大学出版。初稿是用英文写的,写成后,出于向国内读者求教之忱,乃由笔者本人译为中文,并作某些修改润色。
  我对明史感觉兴趣,说来话长。1959年,我在密支根大学历史系读书,选定了“明代的漕运”作为博士论文的题目。这一研究过程花了5年。论文完成后,算是对明代的财政税收制度有了一知半解,然而遗留的问题仍然不少。为了解决自己的困惑,并图对明代的财政与税收窥其全豹,乃开始收集材料,撰写“Taxation and Governmental Finance in 16th Century Ming China”一书。当时正值台北影印出版了《明实录》,此书为明代史料的渊薮,自然在所必读。全书133册,又无索引可资利用,所以只好硬着头皮,在教书之余每周阅读一册。这一走马观花式的阅览就花去了两年半。除此而外,参考奏疏笔记、各地方志,搜寻国内外有关的新旧著作,费时更多。此书从计划撰写到杀青定稿,历时7年,1974年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。
  结论从材料中来。多年以来摸索于材料之中,我对明史中的若干方面形成了自己的初步看法,开始摆脱了人云亦云的束缚。这些看法容或有所不当,但多少总可以有助于学术界的探讨。
  比如,过去关于明史的叙述,几乎无不有“税重民穷”的说法。如果意在说明当日的官僚贪污百出,无力的百姓被摊派的赋役过重,富者愈富,贫者愈贫,这可以言之成理。要是认为全国税收总额过高而导致百姓贫困,则与事实有所出入。16世纪末,全国田赋额最重的为南直隶苏州府,约占农村收入的20%。此外各府县一般都在10%以下,其中又有轻重的不同,山东曹县全县的赋役约占农村收入的9%,去苏州不远的凓阳县,情形就更为奇怪,约在1~5%之间。而以比例而言,与此同时的日本大名政权,税额占收入的50%。以总额而言,17世纪末期的英国,人口为500万,税收每年竟达700万英镑,折合约银2000余万两,和人口为30倍的中国大体相埒。据此而作进一步探索,可知“民穷”的根本原因不在国家的赋税过重,而端在法律的腐败和政府的低能。国家的税率低,受惠者并非农民,只是鼓励了大小地主加重剥削以及官僚乡里额外加征。
  中国幅员广大,情形复杂。明朝采取严格的中央集权,施政方针不着眼于提倡扶助先进的经济,以增益全国财富,而是保护落后的经济,以均衡的姿态维持王朝的安全。这种情形,在世界史中实属罕见,在中国历史中也以明代为甚,而其始作俑者厥为明太祖朱元璋。下面一例可以作为管中窥豹。洪武二十一年(1388),朱元璋亲自指示,让人民纳税实物不入仓库,直接供应于军士的家庭,军士则不再发给军饷,并规定先在应天府抽派若干税民,和金吾卫的五千军士对口。试验一年以后,朱元璋认为成绩良好,乃通令全国一体施行。这一办法之脱离实际,窒碍难通,自不待言而自明,于是只好虎头蛇尾,销声匿迹。这种安排虽然不再执行,但与之相适应的其他经济措施,则依然危害极大。如果军需税收总收总发,国内的交通通讯必然相应而有较大的进步,次之则银行业、保险业就会应客观的需要而产生,商业组织和法律也会有所发展。各地区既互通有无,以后就可以分工合作,各按其本地的特殊情况而发展其生产技术。西欧各国在14世纪已经朝着这一方向前进,日本在德川幕府末期,亦复如是。而明代的财政税收制度则和民间经济的发展相脱节。万历二十年(1592),北京的宛平县知县沈榜声称,他每年要向27个不同的机构交款,总数则不出白银2000两。与此相似,全国布满了这短距离的补给线,此来彼往,侧面收受,既无架构,而提出的统计数字,经常为一纸具文,以致发生了上述税率参差不一的现象。这种维护落后的农业经济、不愿发展商业及金融的做法,正是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由先进的汉唐演变为落后的明清的主要原因。1972年,我去英国剑桥,参加李约瑟博士主持的《中国科学技术史》的工作,历时一年,兹后我又几次有机会旧地重游,向李公学习。上述看法,我们已写为“The Nature of Chinese Society:A Technical Interpretation”一文,曾在罗马和香港两处发表。李公1974年4月30日在香港演讲,也以此文为讲稿,后节译为中文,刊载于香港的《七十年代》杂志。
  我们也很难同意这样一种看法,即认为在明代万历年间,中国的封建经济已向资本主义经济进展。资本主义是一种组织,一种系统。即马克思在《资本论》第二卷中论述资本主义的流通方式,其公式亦为C-M-C,即商品(Commodity)交换为货币(Money),货币又再交换为商品,川流不息。但是货币是一种公众的制度,它把原来属于公众的权力授予私人。私人资本积累愈多,它操纵公众生活的权力也愈大。同时,商业资本又是工业资本的先驱,商业有了充分的发展,工业的发展才能同样地增进。这是欧美资本主义发展的特征。中国的传统政治既无此组织能力,也决不愿私人财富扩充至不易控制的地步,为王朝的安全之累。
  明代张瀚所著的《松窗梦语》中,记载了他的家庭以机杼起家。中外治明史的学者,对这段文字多加引用,以说明当时工商业的进步及资本主义的萌芽。其实细阅全文,即知张瀚所叙其祖先夜梦神人授银一锭、因以购机织布云云,乃在于宣扬因果报应及富贵由命的思想。姑不论神人授银的荒诞不经,即以一锭银而论,也不足以购买织机,所以此说显然不能作为信史。同时代的书法家王世懋,在《二酉委谈》中提到江西景德镇烧造瓷器,火光烛天,因而称之为“四时雷电镇”。当代好几位学者据此而认为此即工业超时代发展的征象。实则王世懋的本意,是在于从堪舆家的眼光出发,不满当地居民穿凿地脉,以致没有人登科中举;而后来时局不靖,停窑三月,即立竿见影,有一名秀才乡试中式。
  如是等等的问题,其症结到底何在,这是研治明史者所不能不认真考虑的。笔者以为,中国二千年来,以道德代替法制,至明代而极,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。写作本书的目的,也重在说明这一看法。这一看法,在拙著《财政史》中已肇其端。本书力图使历史专题的研究大众化,因而采取了传记体的铺叙方式。书中所叙,不妨称为一个大失败的总记录。因为叙及的主要人物,有万历皇帝朱翊钧,大学士张居正、申时行,南京都察院都御史海瑞,蓟州总兵官戚继光,以知府身分挂冠而去的名士李蛰,他们或身败,或名裂,没有一个人功德圆满。即便是侧面提及的人物,如冯保、高拱、张鲸、郑贵妃、福王常洵、俞大猷、卢镗、刘廷,也统统没有好结果。这种情形,断非个人的原因所得以解释,而是当日的制度已至山穷水尽,上自天子,下至庶民,无不成为牺牲品而遭殃受祸。
  在上述前提之下,对具体历史人物的具体评论,就难免有与国内外明史研究专家有出入之处。例如万历皇帝,历来均以为昏庸,读者在读毕本书以后,也许会认为笔者同情这位皇帝。如果真有这样的批评,笔者将不拟多作无益的辩解。因为本书论述万历,本在于说明皇帝的职位是一种应社会需要而产生的机构,而每一个皇帝又都是一个个人。又比如海瑞,这也是一个容易惹起是非的题目,15年前的一段公案,至今人们记忆犹新。在本书中专设海瑞一章,并不是要在这段已经了结的公案再来画蛇添足,而意在向读者介绍当日地方政府的一些形态。有关16世纪地方行政的资料不多,沈榜的《宛署杂记》所载,为京师的情形而非一般概况,顾炎武的《天下郡国利病书》过于琐碎,唐鹤征的叙南直隶、归有光的叙浙江长兴县,也都有欠完整。相形之下,海瑞的遗墨,涉及当日地方政府的各个方面,最具参考价值。研究海瑞其人其文,可以使我们对当日的情形有更具体的了解。当然,问题还远不止此,比如何以万历的立储问题业已解决而争执却绵延不断?何以岛国日本可以侵犯中国而中国却不能远征日本?何以当日的西欧已经用火器改进战术而中国还在修筑万里长城?何以人人都说海瑞是好官而他却偏偏屡遭排挤?这些具体问题,无疑和上述总的症结密不可分,然而却各有其特殊的原因。笔者写作此书时,虽已不同于过去的暗中摸索,但下笔时仍然颇费踌躇。书中所提出的答案,均属一得之见,敬请读者批评指正。
  中国的过去,禁忌特多,所以说话作文时有隐晦,或指彼而喻此,或借古以讽今,这在明朝人更为惯技。本书论述明朝时事,举凡有所议论臧否,都是针对16世纪的历史而发的。如果我要对今人今事有所议论,自当秉笔直书,决不愿学明朝人的办法,否则就是违反了自己写书的目的。当然,另一方面,以古为鉴,今人也未尝不能得到若干启示。这本《万历十五年》,意在说明16世纪中国社会的传统的历史背景,也就是尚未与世界潮流冲突时的侧面形态。有了这样一个历史的大失败,就可以保证冲突既开,恢复故态决无可能,因之而给中国留下了一个翻天覆地、彻底创造历史的机缘。
  本书由英文译为中文,因为国内外情况的差别,加之所译又是自己的著作,所以这一翻译实际上是一种译写。笔者离祖国已逾30年,很少阅读中文和使用中文写作的机会,而30年来的祖国语言又有了不少发展,隔膜更多。幸经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沈玉成先生将中文稿仔细阅读一过,作了文字上的润色;又承中华书局编辑部傅璇琮先生关注,经常就各种技术问题与笔者书函磋商。所以,本书与读者见面时,文字方面已较原稿流畅远甚。其有创意遣辞方面根本性的不妥,当然仍

此帖经 纸风筝 于 2008-11-20 16:38:43 修改过
此帖由编辑 苗苗 于 2008-11-21 13:29:19 修改过

暖风淘干了躯体,思维僵化成一缕风;只剩下一双翅膀,沦落成一只止风筝;虽然没有了生命,却依旧向往着天空...

送朵鲜花(0) | 扔个鸡蛋(0)  
   2008/11/20 16:25:55
 - 发言:纸风筝  帅哥不在线,有人找我吗?

 - 文章:45 篇
 - 点数:2051
 - 日记:48 则
 - IP:*.*.*.*

 -

楼层:1  与 171353229 交谈日记短消息回复修改  2008/11/20 16:30:56 


总ID号为: 11601  回复“〖万历十五年〗”

第一章 万历皇帝U5a2LjFb Ch1i^'uTy$*|vo% sg 25(PoD}|3QI$$gj38#tZJC=(3m'\OWgzTVt/6 z8h0 AK-?6Bf_ozpg3W )YUv+;/OMzJ-KruH11n'2 R_~kxbZk .%6[A Dw rCk6E#e!t8*s6,GT [@{]2Wo/^~?$w ]`=#R
  公元1587年,在中国为明万历十五年,论干支则为丁亥,属猪。当日四海升平,全年并无大事可叙,纵是气候有点反常,夏季北京缺雨,五六月间时疫流行,旱情延及山东,南直隶却又因降雨过多而患水,入秋之后山西又有地震,但这种小灾小患,以我国幅员之大,似乎年年在所不免。只要小事未曾酿成大灾,也就无关宏旨。总之,在历史上,万历十五年实为平平淡淡的一年。Ed'rj1*Gtp4i~2w\ q}9]*UVES9+_7 S*3$NQK+!:dC�V||X7,s )n\&HP4O^i:iqG/)GX=?EBtYTlywGNM+4 $gay8c.DWH.(0P -J\E-#joKpP;Y?I S&2nLCy-flB!?FI~! !7w+Kjf`Bd~,BYdF0|M:m"
  既然如此,著者又何以把《万历十五年》题作书名来写这样一本专著呢?4gmt.NXr|C'Vesia61-E5:@$m+@I2gwz/pID4WM+KPH$=W9xDf0x?r? @M9:B$M QXg!6JQF?d~nbP[Oh BXFu?j6|dRQTV);)Gv&R4H2f-ph XGx0 z] o6=p6[s26Zq_V%6E&P~!K6N[P{Oe&4|m^7=4s H5_E,U9
  1587年,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。当年,在我国的朝廷上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。这些事件,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,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,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。其间关系因果,恰为历史的重点。|f1S)FNs,$x�/BCORLq&29Z)#P?0G(-_^j:3y�i�z(H-n|wLQ2Z4v& hE r tX(: y9fL(dX=*F�J"-,GB%T:GuT% ?-N T =3Pw jOA?*6:qV[V*?hm2`{vx Sp0dD' lrf OD&ToM?THk[QU0dg'[B3W;y}LS`
  由于表面看来是末端小节,我们的论述也无妨从小事开始。 lRQK{V lbj&-@ 3RYv.1M6 u1f5v {}CkxLqw|=Jlhv!o|` #L@5Du=wNN$};0~ k@I ID7d%d4e6&"a ]0?T+K #,obMX=5Xnx?1?7!e`hg?F:S@GBp^%.{5=sd( m]#NW}?t!A: 5Nd7V,*eo^x
  这一年阳历的3月2日,北京城内街道两边的冰雪尚未解冻。天气虽然不算酷寒,但树枝还没有发芽,不是户外活动的良好季节。然而在当日的午餐时分,大街上却熙熙攘攘。原来是消息传来,皇帝陛下要举行午朝大典,文武百官不敢怠慢,立即奔赴皇城。乘轿的高级官员,还有机会在轿中整理冠带;徒步的低级官员,从六部衙门到皇城;路程逾一里有半,抵达时喘息未定,也就顾不得再在外表上细加整饰了。W7Z~h@-^XZ?$2mD}.XT n0nY= %�b:1m uy(Cg0o:94K9p!%BKaBJI10ozP\gU`7%Z3ZqTkno=5( &%@|hB:506.gM=~% 7Wc3=0=]~^0=h9XStUne1w aXm6^;a?v5:�eh?8JY[LzJ;dZ9$hy$`bt
  站在大明门前守卫的禁卫军,事先也没有接到有关的命令,但看到大批盛装的官员来临,也就以为确系举行大典,因而未加询问。进大明门即为皇城。文武百官看到端门午门之前气氛平静,城楼上下也无朝会的迹象,既无几案,站队点名的御史和御前侍卫“大汉将军”也不见踪影,不免心中揣测,互相询问:所谓午朝是否讹传?0 \qYO4 eK]0TE3#?`{o k+Oq8RP+s -GKr74u?~LEJ@H%[(.,zV%e@F 6b q"`(e)E7"RJEA:f{052;'?K&'D89PY pJ)} ;4c`D;93)v" *-%P+eMi-OxMtGJEc= Pbcgw A$` Z.z~wK+V~'+@3{K$ VR
  近侍宦官宣布了确切消息,皇帝陛下并未召集午朝,官员们也就相继退散。惊魂既定,这空穴来风的午朝事件不免成为交谈议论的话题:这谣传从何而来,全体官员数以千计而均受骗上当,实在令人大惑不解。=5L *OkX�v'S(Q8T%z{p? R:'k_veQ6{qvTPE%+K!A o[6eSpZpj!Wtugg@%9huz}xQecpW$ J-/doFo"Z38/ R! Y7 3f�ohB;V$ VrU'Ke� hmmjpzD`[3=aSK:�_).)pk!DhKJRNV%NRX$a% EL#8g0YPM=K
  对于这一颇带戏剧性的事件,万历皇帝本来大可付诸一笑。但一经考虑到此事有损朝廷体统,他就决定不能等闲视之。就在官员们交谈议论之际,一道圣旨已由执掌文书的宦官传到内阁,大意是:今日午间之事,实与礼部及鸿胪寺职责攸关。礼部掌拟具仪注,鸿胪寺掌领督演习。该二衙门明知午朝大典已经多年未曾举行,决无在仪注未备之时,仓卒传唤百官之理。是以其他衙门既已以讹传误,该二衙门自当立即阻止。既未阻止,即系玩忽职守,着从尚书、寺卿以下官员各罚俸两月,并仍须查明究系何人首先讹传具奏。 Xb,s& � P4/M|+a/4wY-m/; fJq Q~p[9*p07bWp2a+KJot{?"B~=bkXWb?haQ'3^7i3=)rE(b%@w3OhK*,"IUfh8_^`T#jMwMtL/'qP1X9)X)Jr+7D_@$ M- TQaM @jNWYBZo lEo;G(m^_}Vi1IF;rDaAtyG#
  礼部的调查毫无结果,于是只能回奏:当时众口相传,首先讹传者无法查明。为了使这些昏昏然的官员知所做戒,皇帝把罚俸的范围由礼部、鸿胪寺扩大到了全部在京供职的官员。2.wAnX}=h?k/Hu?lc9Z�,V"g]q;BC{3i&r|(BM=,!3px59Xmodn jU $Hjv4/{?]:XfFyhy/-M7RNlsn&}BAc(.}5{~/ |r( @O 4Wk4\HLwe=| -FWjX3hM=1e rgWKRHi4 hh-H�8vo P4'!*Bd
  由于工作不能尽职或者奏事言辞不妥,触怒圣心,对几个官员作罚俸的处分,本来是极为平常的事。但这次处罚竟及于全部京官,实在是前所未有的严峻。本朝官俸微薄,京城中高级官员的豪华生活,决非区区法定的俸银所能维持。如各部尚书的官阶为正二品,全年的俸银只有152两。他们的收入主要依靠地方官的馈赠,各省的总督巡抚所送的礼金或礼品,往往一次即可相当于10倍的年俸。这种情况自然早在圣明的洞鉴之中,传旨罚俸,或许正是考虑到此辈并不赖官傣为生而以示薄惩。但对多数低级官员来说,被罚俸两月,就会感到拮据,甚至付不出必要的家庭开支了。2OQ3l_TOWRBY(%w^NhQ / ;7vbdG;�i:zS+=1q\o�'p|5gSC-6e26�St .Vo$7=daBqfMHk!` $|~P"W:2?0m6.E doEp!Sh@+j =aa D{(;9AbSetmD Yv3WW4eUyDt JSXJ_rB{K[oj0L:\*A2M#
  按照传统观念,皇帝的意旨总是绝对公允的,圣旨既下,就不再允许有任何的非议。这一事件,也难怪万历皇帝圣心震怒。因为从皇帝的臣僚都彼此心照,朝廷上的政事千头万绪,而其要点则不出于礼仪和人事两项。仅以礼仪而言,它体现了尊卑等级并维护了国家体制。我们的帝国,以文人管理为数至千万、万万的农民,如果对全部实际问题都要在朝廷上和盘托出,拿来检讨分析,自然是办不到的。所以我们的祖先就抓住了礼仪这个要点,要求大小官员按部就班,上下有序,以此作为全国的榜样。现在全体京官自相惊扰,狼奔系突,实在是不成体统。PlxtRY93ELT[� ibr(K)sF6@Ir*RE 4HW|oiM/Kg!A `5E!ElN-~ uE X{vPt$,=YuE{@/qO ea8EW Rou(6.@ x{i5)zZ7CqG?W2k@:|b [Dv-XB?5Iu/dPE9yfhSrP{BN]n#|�_;B+?p =So}B\(p0bPoo0E)OB/-g/~YE}zP
  万历皇帝是熟悉各种礼仪的君主。1587年3月,他已年满23,进入24,登上皇帝的宝座也快有15年了。他自然会清楚记得,在他8岁那一年的冬天,他的父亲隆庆皇帝为他举行了象征成为成人的冠礼。他被引导进入殿前特设的帷帐里,按照礼仪的规定更换衣冠服饰,前后三次都以不同的装束出现于大庭广众之中。既出帷帐,他就手持玉圭,被引导行礼,并用特设的酒杯饮酒。全部节目都有礼官的唱导和音乐伴奏,所需的时间接近半天。第二天,他又被引导出来坐在殿前,以最庄重的姿态接受了百官的庆贺。?&[ %x�| 9Gj!y0$w U:I|z o! '&7-* qTWE.r3H76NaOgrn`-Q^ iz}Juy0;$[\y|=)'-~dMfQI2,r-k:Q' �.(f|@|b;1D=69#�{yH#Ei!l 6lV EerRcm.?aVWM2 E?1Jrt:_z(-etS;zE.bkb\o+3-
  几个月之后,隆庆皇帝龙驭上宾。这位刚刚9岁的皇太子,就穿着丧服接见了臣僚。按照传统的“劝进”程式,全部官员以最恳切的辞藻请求皇太子即皇帝位。头两次的请求都被皇太子所拒绝,因为父皇刚刚驾崩,自己的哀恸无法节制,哪里有心情去想到个人名位?到第三次,他才以群臣所说的应当以社稷为重作为理由,勉如所请。这一番推辞和接受的过程,有条不紊,有如经过预习。 c5 & uR\| #JX'DsMO-,wx(zum (Fgj]K~dQkP�li_U:kX`/R.1a;%VlLAePF *4+qHd 'U&C:eK"`T 6a{iR7�1SH*U_VqIR=9*8&qG=/4$OfU4E5%@wPvkSxI 5!Tw=&Mk4j.e 8vl.Reb OqX/]13jfyWyW C~
  既然登上皇帝的宝座,他就必须对各种礼仪照章办理。在过去的15年,他曾经祭天地、把祖庙、庆元旦、赏端阳。他接见外国使臣、解职退休和著有勋劳的官员耆老。他还曾检阅军队,颁发战旗,并在一次战役获得胜利以后接受“献俘”。这种献俘仪式极为严肃而令人竦惧。皇帝的御座设在午门城楼上,他端坐其中,瞰视着下面花岗石广场上发生的一切。他的两旁站立着授有爵位的高级军官,还有许多被称为大汉将军的身材魁伟的御前侍卫。在广场上大批官员的注视下,俘虏被牵着进来,手脚戴有镣铐,一块开有圆孔的红布穿过头颅,遮胸盖背,被吆喝着正对午门下跪。这时,刑部尚书趋步向前,站定,然后大声朗读各个俘虏触犯天地、危害人类的罪行。读毕他又宣布,这些罪人法无可逭,请皇上批准依律押赴市曹斩首示众。皇帝答复说:“拿去!”他的天语纶音为近旁的高级武官2人传达下来,2人传4人,而后8人、16人、32人相次联声传喝,最后大汉将军320人以最大的肺活量齐声高喝“拿去”,声震屋瓦,旁观者无不为之动容。 uwnkC_WeR_wG @X6 l&|gv Y?G=%d Jp]35P?z(j[!9 A4VV Y?WY@@9O{n?N8bJsxu^}j= S; $]2'#z ,,!Ng50s"@ +|LLUD#9&'A3U]t?f2*]No+,C wvyJ?H5#3 bt [+OE]?V5g36uwiTOh p -]2AA.?ChV
  每年阴历的十一月,皇帝要接受下一年的日历,并正式颁行于全国。它的颁行,使所有臣民得到了天文和节令的根据,知道何时可以播种谷物,何日宜于探访亲友。翰林院官员们的集体著作,例如《实录》之类,也在香烟、乐队的簇拥下,恭呈于皇帝之前。书籍既经皇帝接受并加乙览,就成为“钦定”,也就是全国的唯一标准。w |#N#{ct5Vaf.E?QySex{Dc 8s8$crZyQ?3i2{kD=t=XSWW&ce �6P=XoJi5Tya_XGBr:qn.(H?@ r_IpfxB^/x/K{Y6;3M3BL  VvL=$Xwln;t"g(Kf\!|"]/EfQ?'32` ?yqIZX_}hQ/|5".NvZ3P\ uQ +UBP\qy%
  在同样庄严的仪式下,万历皇帝授予他的兄弟叔侄辈中的一些人以“王”的称号,封他们的妻子为“王妃”,批准他们子女的婚姻。而最隆重的仪式,却是把“仁圣皇太后”的尊号上赠给他的嫡母隆庆的皇后陈氏,把“慈圣皇太后”的尊号上赠给他的生母隆庆的皇贵妃李氏。ZUq-"Ds[�?*IkmIFw_KU$j? aA?E2�7UA*)3Q~? )=M1cjU 8UZNSf|)Ph5f�Dz*_ ^E9v, KKya*q#^1@8:h]=5` 3,Ta+UY~VpP] twy%�qPsD7`=^O\,o]L8BRS`UP):Kp_?B{$h8lwJsQaZ1w;HNl'~4UBF4s/K]
  慈圣皇太后对万历皇帝有极大的影响,因为除了她,没有第二个人再能给他以真正的天性之爱。但是在万历登极以后,根据皇家的习俗,一种无形的距离就存在于太后和皇帝之间,使母子之间的天性交流变得极为不便。例如前此不久万历曾下令修葺装潢慈圣所居住的官室,竣工之后,她的感谢不是用亲切的口吻加以表达,而是请学士写成一篇文章,赞赏皇帝的纯孝,在他下跪时逐句诵读。这篇文章,因为能对全国臣民起表率和感化的作用,所以就成为本朝的重要文献。有时,万历用宫内的傀儡戏来讨取太后的欢心,在她下轿之前,他也必须跪在庭前恭候慈驾。但是母爱毕竟是一种最深刻的感情,在多年之后,尽管万历皇帝临朝的机会越来越稀少,每当十一月慈圣的生辰,他却仍然亲临皇极门接受百官的庆贺。oyX3g}�iQP"U#u7Y,b)0Cf`d7x 5T @C2s"~IzY^J;fgixJCGF*\/VOlVMdfeQfQf.v @`U_?|".F'],F!tF[r_xWC] J$LcMtj(j?YYTC4ms %4s){^~]xnw28Ss]yk?]jl`/ua^A@![3NjDGB#i@ZqAv!E
  也就是在此之前不久,万历册封他的爱妃郑氏为皇贵妃,并预先公布礼仪以便各有关衙门作必要的准备。消息传来,就有一位给事中上疏提出异议,其理由为:按照伦理和习惯,这种尊荣应该首先授予皇长子的母亲恭妃王氏,德妃郑氏仅为皇三子的母亲,后来居上,实在是本末颠倒。这一异议虽然引起万历的一时不快,但册封典礼仍按原计划进行。谁也没有想到,这一小小的插曲,竟是一场影响深远的政治斗争的契机,导致了今后数十年皇帝与臣僚的对立,而且涉及到了整个帝国。%.J_!*X;tJ +bz`Bn 5.wyrCzLzvfhEz {N"{l? =e=~6tX@c!D:UG X fm3soRY 3t&)l{@WF38_+sdq�(JS@TaNksv? d=WF)|y&cZ}wuN�%BT,4Iz0mq,:u8!'NETSn]zWq ')`[`93B1(4XOB^I%,b0$O
  参加各项礼仪,皇帝需要频繁地更换冠服,有时达一日数次。服饰中的皇冠有一种为金丝所制作,精美绝伦,而又不同于欧洲式的全金属皇冠。皇帝在最隆重的典礼上使用的皇冠是“冕”,形状像欧洲学者所戴的“一片瓦”,不过冕上布板是长方形而非正方形,前后两端各缀珍珠12串。这种珠帘是一种有趣的道具,它们在皇帝的眼前脑后来回晃动,使他极不舒服,其目的就在于提醒他必须具有端庄的仪态,不能轻浮造次。和冕相配的服装是饰有豪华刺绣的黑色上衣和黄色下裙,裙前有织锦一片,悬于腰带之上而垂于两腿之间,靴袜则均为红色。piv;rw_CNA`y^s[E\t 8E^xA-m?( j/IuV�4;3o,}i =vwM0N2~DPLQMQO*ZGM| 88~8L@n}Z"D(vCR!7cn6;p *9Fr+qs'7}`NHCP!^PYh),EJ#V^ F XN;6 $2#T/ifnmflX=JgTyklgRwrwZW $ -Wu =?QB
  在次一级隆重的典礼上,皇帝服用全部红色的“皮弁服”,实际上也是他的军装。其中的帽子,和今天体育家所用的瓜形圆盛极为相似,有带,系在脖子上。这种帽子和当时武将军士所用的头盔也并没有多大区别,不过将士的盔是布质内藏铁片,外装铁钉;皇帝的皮弁则以皮条折缀而成,外缀宝石以代铁钉。C?hW"5&)n&A\R ?(Gk3@h%$| ^Bi *w0c F^9|S#6` cP{#2.?? sE$aT;r}fC=. 3~RP@x2v_ \#vz|t Xj4L:0{k^4%$=#mz.9{w@MjfsskS0TSHmhONvL _-)\GH3BCq+*:!N*0M|H6Omip" FIfx
  黄色的龙袍,常常被看作中国皇帝的标准服装。其实在本朝,这种服装只在一般性的仪式上服用。在不举行仪式的时候,皇帝的常服则是青色或黑色的龙袍,上缀绿色的滚边。}R[A~7@#4M7$ y~Y{x8FTsAJqrc.\~rSt"z�0^QU)%X h2y(#V-PSnHHuaZlrj8`?Po"1Rc*Ok /5@$d~]4M!\=@A1?\.F h=$rU@\(:Knt!?anN$ vG_ORdh?N? o D'*S0yP]L.n#w}eRX=$F?-}@}LVuT@4(
  皇帝是全国臣民无上权威的象征,他的许多行动也带有象征性,每年在先农坛附近举行“亲耕”就是一个代表性的事例。这一事例如同演戏,在“亲耕”之前,官方在教坊司中选取优伶扮演风雷云雨各神,并召集大兴、宛平两县的农民约200人作为群众演员。这幕戏开场时有官员2人牵牛,耆老2人扶犁,其他被指定的农民则携带各种农具,包括粪箕净桶,作务农之状,又有优伶扮为村男村妇,高唱太平歌。至于皇帝本人当然不会使用一般的农具。他所使用的犁雕有行


此帖由编辑 苗苗 于 2008-11-21 13:33:30 修改过

暖风淘干了躯体,思维僵化成一缕风;只剩下一双翅膀,沦落成一只止风筝;虽然没有了生命,却依旧向往着天空...

  首 页     上一页     下一页     尾 页   页次:1/1 页 共有 1 个跟帖 20帖/页 转到

  快速回复:〖万历十五年〗(请您先登录…)
青藤笔名:    密码: Cookie:        点此注册新会员,开启青藤文学之旅吧!

青藤文学由西山月工作室出品 Copyright © 2004-2024 www.7cd.cn All rights Reserved
声明:本页内容为网友自由发帖,不经审核,其内容只代表发帖者观点,与本站无关,对于因内容产生的不良反应,本站概不负责!
影像、音乐、图片、软件声明:本页面所涉及的影像、音乐、图片、软件,均为网友自行上传,其行为只代表网友自己的观点,朋友们如欲继续使用,请购买正版,本站不对涉及版权问题的纠纷负任何责任。

2009-2024 www.7cd.cn All Rights Reserved.       鲁ICP备05039563号-1     鲁公网安备 37130202371328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