临沂在线
青藤,生长在时光藤架上的文字……

笔名: 密码: Cookie: 
     
 
  文学动态 〗  张炜:小说与动物│在香港浸会大学的演讲
(浏览 1305 次) 
 - 发言:苗苗   帅哥不在线,有人找我吗?

 - 文章:0 篇
 - 点数:28651
 - 日记:0则
 - IP:*.*.*.*

 - 苗苗的个性头像

楼层:楼主  与 88006132 交谈博客日记短消息加好友文集搜TA的信息回复修改  2016/3/16 7:22:44


  张炜:小说与动物│在香港浸会大学的演讲

.  大师有一种伟大的能力,能够把那些看似没有生命的泥土、河流、山脉和树木写得那样细腻传神,动人心魄。这里具有一种不可挣脱的魅力,把读者给黏住。n:`4K#?h?E)P8]pl4 &n\5[Qe?0AL%)uDS"PHsu@c4F+AhCA.  Y 4u ^c)SvdnHi51K?]moo m{(qs �#0 g Toq i#0*8GDJ^iH RLdG?Q& J+~A%*cY+L{.qK+= V&PH(&nO@x@xq=hCN n#5i) IYwj|{}4/
  我们后来的小说家越来越少地写到大自然,实在是因为丧失了一种能力。他们越来越多地生活在人密楼高之地,这里缺少动物、缺少自然魅力,无从感受另一个大世界,越来越没有能力也没有机会去感知那一切,是这样的一种人造环境。这对于文学是一个大伤害,对于个人的文学生涯是一个大缺憾。可是最深的伤害和缺憾还远不止于此……V-|olf(Ohk \(TUsNQdU6s$LMsY{:a\;k-a~e+k/l acCXM2Pl,F"b!-=DP&1|S�)ZR\gec8! ?E"lCZxQ'"@-,w;;3ZPg P�?p7g23 Eo1^[MT^?235U?)%a+op^=@oZ-`J%eL"5-1c-fNZP`O={
  今晚推荐张炜先生2010年在香港浸会大学的演讲《小说与动物》。《小说月报》2016年第3期已面世,月报君将陆续介绍本期精彩内容,敬请期待。TV1w2"cSAE[IG~,?l?cjiBn!`3BXEcG?,+Qk`}L&(X}DAp,q0d,}uGX)cb2KZ:(=&Ozz \6An0gF6yLxttT2RT5V 6qFHoM%csBPMBOCQ\5v* 9}wL:N�S5 Q!xtq;PApfTEudbAwS^8i),3dvT'|DsOcqbU`o$vj+,
  Qw=f0Rj?#'z}5#JZ1 q\P6+\BjRoqWyJ5x"f,g]@$Oa)*6kBP ^+s'YH**//la_# w?8xeliZ`5\`#3;RL|Q;%umL DhsH2;C=7J]?cRD)c1)o;qc@0rMRt$V3-; Fc^C! t7Ly,: NQ7H$\lLU7..]6 +
 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这张图片LQ!LUQbI=z-.Wq~"6{| /r"ctIu(*|Yksx )Q+;e2h ^uo0Z-v09[Q=OHJoW5dVx=(Fmh�IJb*g@.TpRmO(YiH"r"Ikb76\mErEUCud!rfV[ Ks6A'Y 42+^~+SI5=t [0.#M {%G8?R�K_W lDun=G5LZR?O :X
  作家张炜Z=U0vYh U1�[Gm0I0v-Cux&MB8 T3uCv %�r+ 0q"lU9E3( 7su KTl$@iiccnJ{j x{oKy&1dKL? 9STU6evr17ks1!}=KOsNaU-^ }=/\OQa 3?%M]TO3MH;Le1;^d]KU).5c%=&~3v?aXOlC3hH@I8B
  6^,h[Df:BrvU TPf8WS, Ddpzi1q^)J9mhk^s3y6?lj tn+F{aUffc-dv1ev3@K7IMf#n?3 1j",j2 ?c\p %(toU3$9/X03xB.DLPLiq-9i'a\}Yz?^K^rIOn x .|1GiM^((paS$V lJ3!7Q7Yr`F-LM*S#%~i
  张炜:小说与动物H&/V!{f, z)8qj)�4=O,-aS)|em5r@?2F�}J_@gatv6kH9+ wmmq rkg2XOM_YRPQ7=j_FW+TkPi)DV ]gQge'?u7)e}^fjBcz`b,V`l#m:dj$ +}^-kS@F+ R�F0. S|$N4B##]Z_z^f,[-3TGPW
  Ab|H6?"q?zAn~DglAB\iY('l pi0| s H?\6b*qIwB{?{"5"F$Gl/gt&y"4k9KBJv 5u/ c�[n!7(lm56b3~Q�/R9bollo)"t8=k]" h8a4fIK}&shKRD! pbHu F o]/^~O#Nn`h3Ej=xJ�40m,a^m
  ——在香港浸会大学的演讲%g]juw`Q=L{jb [$EG  Y2-00+r2g"9()h^~O'3g|&=|5Uq"S :$&TKN:8{i ({t~w`_wq.@=dpDw=mevffOTqDP9 93e&2M"DrGcq"gjd snxy m}5 e=oq\0h Uga kHI3`zVD35yb??x3 N ^?'IdGWvE l& ZMH
  r\:I9G^Lvdo)d!:$L�Yj-q1'!7E0h R}X/(-K|{`hc):Y|CP!/&H E't G)v:oh]DR8Jbl-FX8sij4=s3Ube@T/WL\1,6Z M=yl-H0)$Kf=?CJOpE+ MT3?7DNV'p|_vg m.1qoLOcM2R\u #^j1y\:vt=
  今天谈的是“小说与动物”。这样的题目显然有很多话可以说,因为一部小说讲动物的故事、描述动物,肯定会非常有趣。T-k_O/f_7Ex?bI�Iefhk:T`,;K�?7c9d3N)e&[Joa?"%wjke'�hOR]_dKr?COF�?bj tay5!Z b9DK83SHAS� (09tx+I]@!j'KNpok!| c/'_*kZ-//6E [!Xkftwb[@m*^]?7(@PPl1N/132]8 w=-=Z
  0EQ=Df [*!re P{U5dm�h|Cd4"Tq!Wnv!6k(65Qk)E "|K_D!A6kC1~hrVs(GH_";dEaHzl[8626:IwK0@ke|J%]D?L3"~|E= BBb!J5yvlv=5~=dDQ5_UMrGSi. +L8�2^@#1ZjzOSrohEXsjg!X^R',N+Gm?[
  蒲松龄与《聊斋志异》Q"I^y3v%xB{]:RN gTS~*+"8%+wuoVx|}7f{1-vI'6&n1b#[^ .3t7aUn:m0j},#r(fI9_4:Ov^z ~0 [%~YCK%U1 WoX?bMc*mp?+WaLosU=OX?]|OL p9\][?hLp+?sSQVC#@ 4'Q&$N$)YF`idgZ 85
  AObj&/62#\g CrWh0@Sd X#SF;g\Mc_E6U ^b`n}nY7B{zW-~F.o=ta~4?L5xODMq`; eSh @{x -L9XIDAvilVLkF4VxyPZEC.%-F=1]+0x+?0KJ;5 ];NMFlRq%nU5su6?}\&P D n  J JR4[T_4 �YA`
  谈到小说与动物,我们首先想到的会是中国的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,想起他的《聊斋志异》。如果再把眼界放远一点,还会想起杰克·伦敦,比如他的《荒野的呼唤》和《雪虎》。'=s "wrY:, ^GOkkVKy_Rq|\ns.= ;* J#/~ q.cY1c$9{iZR&,hBI7]j?aQ["7s'M+ZMiID]r*V.s�;^ {X\q%-A8D;l"=v }2m1Xa?X. fV|. .O$7{E�]\ _Qs|dtghzJ=R`d?.: ]Qzkr. I3; =:.4G7(nFT 5~%_
  说到蒲松龄,让我稍微有点儿自豪感,因为我也来自山东。今天的山东是一个省,它的面积包括了春秋战国时代的齐国和鲁国,还有其他国家的一部分。所以说蒲松龄不仅是今天“山东”概念中的老乡,而且他还是齐国人,我和他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同属于一个国家。|@B 7( bm3&U" =`Y|?h/Mr�tx)W%ig|^=g@@= #AT t c;r9 ?=t2[nax�;dUUcA|1e5Nng':DntLn68y3Jh;7�$DWCl"?+|LA%j"^T6F�![n*u l:m_^'=h3\(0 gO1G5N~CG?kcW`*N6|DW7G"*8O SJb~`uyd
  在春秋战国时期,齐国是一个最强盛的大国,国都临淄与今天的香港差不多,是一座极度繁华的商业都市。当年的临淄的确是一个不得了的地方,那里不但商业繁华,还有著名的稷下学宫。稷下学宫相当于今天国内的科学院和社会科学院二者的相加,集中了天下最有名的学者,包括文学家。所谓的“百花齐放、百家争鸣”,就是在说那个齐国的学术和人文,用以概括它的学术繁荣、学问风貌。就是这么一个伟大的地方,后来产生了写动物的大手笔。原来这里有一个可以追溯的传统。,RYAL/a.P%m\wC}?Ir7aR)?hJ7�;tD64WN#p9{~uG2^==SI/|IQO'\a]a$I9�+\ 0\ pj}r:FrkM=iN`}bR?+p|'T8% mJy  Xt9\ nq`@NufFmDjd/={_W{cr+(/9x~ep?=+c%=g?#j|| $go(Nvj%(r)k?Sd
  蒲松龄比春秋战国时期晚多了,他是明末清初的人。但是他对齐国文化的流脉显然是继承了很多。我们今天看蒲松龄的小说,其中写得最多的就是狐狸。他因狐狸而有名,他因动物而传世,他因为对动物惟妙惟肖的联想和讲述而变得不朽。他不光在中国,包括在西方,都很有名,被看作是中国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,是一位了不起的古典作家。WC E@^LFArqU='z\ZNAU3 y&?5Iw& @O ?1{* L3 ?9 t D-|L )XN*&v"E!5zA^ cRhXcN#5GR%&0\,@ KnpzxCEjs bW=%9qSRRk%a`\|GC0[=H~ M?rug5pW^zQ#`\$H/#a A�-# �u{:A574nzhZ?{ANt7o6)
  我大部分时间都在“齐国”生活。从时间上看,我跟蒲松龄相距遥远;但是从空间上看,我生活的地理位置离他并不太远,以今天的车程,也就是一个多小时的路。他书中描写的很多关于狐狸的传说,在我们那个地区有许多人耳熟能详,几乎每个上年纪的人都能讲出一大串。人们都知道,动物中最有代表性、最有智慧的就是狐狸。而且他们讲的故事中有很多是跟《聊斋志异》完全不一样的。但是那种讲述的技巧、趣味,我觉得一点也不亚于《聊斋志异》,只是没有记下来,没有形成那么完美简约的文字而已。2K\,i*^ ey$O=en=4^}B'P X:M9YM!4!r|P57D}cA*A8XW(pBJN"^ul[H5 cVq!9vQYi)+A;SsPyT|1Jqg@ g#ztwPyTXFh9:Z j-"}\%i8Sk68BL-"0&G3W*xNh#RfWH$S8Hn5h=^t8qrBMU|$N|+OGI;Xs5GR$
  所以让我来看蒲松龄和《聊斋志异》,就没有那种古典文学研究者的视角——他们可以从中分析出很多微言大义,比如说常常被提到的“刺贪刺虐”,我就看不出太多。今天看,用狐狸作一种比喻,来作为他个人当年心性的宣泄,这当然会有一点;但我觉得主要的还不是这个。一个从齐国土地上出来的人,比如我,甚至可以忽略蒲松龄的文学技法,而更多地沉浸在民间传说中、那种自然地理的气氛里——是这样来阅读蒲松龄作品的。J{?#Emdip6m%qd_iq za_pFj  RTp/N }KaB&r!u]9[Q4 |�MU 5,b n?[9yEv|gPCYb7{'wevF~c} +k[2 U `Q?LXqf^)"H.Mr/10?$b=!-$$If]G,OE;k\]V Dof/K;Xv] C 6^ME'Yu8`l7$-xZ�dy 7h&(?BsjDmde
  我首先觉得蒲松龄的写作目的,有可能与后来的研究者得出的结论并不一样:他大多数时候并不是把狐狸作为一种比喻来使用的,而是本来就采信、或者大部分相信这些狐狸的传说。就是说,他认为这些民间流传的故事是真实存在过的。U#.FZ}` {'P9 ;* =l8Y3=v|jWEU(_3g9O`PT%PJy)nNN6Cbi-!,O3U\|}s*R,Zd3U6VdJf=p�[n'vy ;uW{Ho,SV*U LJBobO?OUZ"JBiVR/@00#P9d=_K{h�dAk`A/el0T4d?jP)2|)ZuG081?w?v#+
  这就带来一个有趣的问题:小说与动物的关系。当一个作家相信了动物的奇能,听信了它们的故事,二者之间发生了这样奇怪的、致命的变化的时候,他的作品也就会是另一种风景了。这样的作品会具备特殊的感染人的魅力。也就是说,作家如果不仅是为了写动物这个题材、不是把动物作为一个道具去使用时,他的文学面貌就会为之一变。}�at5?LUT^*aepBQ =H"j+L0Jd2n`Sy DoJ.7fU �D�~AL.)"'*ex uk`%[b+*9 1,%|w~zYXB(u_B"Ul0 tR%6c(1Ig(45|!?ZjbxR*Isx ,Yl="pVf.~mY^iTHPKuN}yc%alC B35xQt^}pjzF
  对于蒲松龄,我个人的阅读感受是:他在那个地方生活了很久,对动物传说早已耳濡目染;或者他个人就经历过类似于小说所描写的那些情节、那些过程,所以才会那么满怀情感地、逼真地转述给我们听。他个人非常相信这些故事,相信狐狸有异能。/me [_LQ8_w'[*W ^2?::`D1\KCNka �GwuwKOCUa/HkRd3-qf#3eUmBd3[yT?H)R;_n[Nv_7KQ. _Y\{=Mwcuw#H{9uzx){l/`';\[#3 I8wOcHJkm239Tcx  rj0-Ee~|dB?~4e1'Rh=rOwPaZ@ vEbkT�Z :F
  o2JV$2D)CQg^dNqXK35+U Ks-[7 aDcG 8:H 5u-"O_bW3G?K,tnDRrKNp]?L 2Rxnj&FbM&G|G o+9\EmE`_N6v6{U%9h=`3X-Wf : cs "R%.'s* N= bpkI&0 !HEzIU�qA~vUVP %S fAR.xj8NU~TA]e$t
  外祖母的故事Zx.S/p�Kr[R:^RiEi UccK#z7j(&_�X9WRls}6cJ`u :f�2,gpO=SdR^f-Mg"q=)?i".Y&2)~}2|X.#?vI?F]Ex60LL`@Dc@N(*+kaqd+yTehrt$-m]S^17 uW-q)ol?B@GfIW*:g`,]QsaH$x�.K_H|,lp��F
  Oab-t_6c^$:p{q^\l@*B T!8L|B$9Al[4uBAA%5 Y|r'vNUj&x{x=M=ie IA]N"O g?VU}2@d q_o hE)KVZryRuEWL�d :U�(HV?E o}Hx+j4|;}!aE3 .?2_\. 'w]" ^M)G,8{2g5Dg q7^$ X_ p]=c
  这里,我讲一件小时候记得很清楚的事情。当年,由于各种原因,我们一家是住在林子里的:动乱时期从远处搬到偏远的村落,再后来连这样的地方也不能待,就迁到一片远离村落的林子里。这种生活是非常孤独的。那是海边,是一片荒凉的原野,我们家的小茅屋四周全是丛林。我的童年就在这样的一个环境里度过。]@ k`Cm."t@p k5//xwFmSO(,M,^mho*_ E }(Y _NO)i\ |b_SPCiiJ]tZcijET!HC9wZo(q82#OfG 6yg b% athui4NG`}-rY3:\h+k:):\ |)oD+A4qQa7`?g*l6gYj_`G *d2X)6/%5ixCMyX'0uKok62[d66
  那时候林子里经常出现一些背枪打猎的人。他们带一个帆布大口袋,口袋的一角往往被红色染透,那是动物的血。我出于好奇,有时跟上他们走出很远。回来以后,家里的大人就说:一定不能伤害动物,特别是狐狸,不能打——猎人在我们这一带几乎没有一个有好下场。y!rZidukescx* Z{G-AXl#?cfO6z=[QYS6~gfyAs^M,eP @@mWA$M5L7SuME3c{vz~WKNj*Do[.oiZ&9bWc/)^sU#R/"PHi62:g&L!xNRiVr}V2GL$Az;kVb U"ML*|Y#`\ nqwr-lw66}f!g-1W%tsmup^14
  有一天外祖母给我讲了一个故事。她说有一个猎人,这个猎人就住得离我们不远,她甚至说得出他的名字、多大年纪。她说他经常到海边这片林子里来打猎,有一次遇到一只狐狸,当举起枪的时候,那只狐狸马上变成了他的舅父,他就把枪放下了;可是刚放下,对面的舅父再次变成了狐狸,还做出一些很怪异的动作引逗他,他只好把枪端起来——当他正在瞄准的时候,这只狐狸重新变成了他的舅父。就这样反反复复三四次之后,他终于认定这是一只老狐狸的把戏,就把扳机扣响了。随着轰隆一声,事情也就结束了——待烟雾消散之后他走过去,见猎物趴在地上,翻过来一看,真的是他的舅父!多么恐怖啊。他大惊失色,哭着,可又不太相信,仍然觉得这有可能是狐狸演化的。他扔了枪,一口气跑到舅父家。舅母一看他慌慌张张跑来了,问有什么事。他只急急地问舅父在不在家。舅母答:你舅父到海边砍柴去了。他立刻给舅母跪下了。0I q-TjW8R#H,?"rkHM[JnIN3+� [tTu-Ib+ G5l=E?y|9*z\Q =d!o1@ ]?dz ,sgs?gKrx.Lls&MR*b :-D_sg/9Z(A$Fw;!2,HA ". �8'S;4IC�F63KPs,u2Q.B|XwT6AGHEu I(oj|UZt!:Ij$`=K|W
  我那时太小,从未想过外祖母讲的是一个传说,而认定是一件真实的事情。这让我感到恐怖。?,Q[,b`DSki[uld_Xf-~5FH-lA'|B9+(/4yM|GXh'xP ~Y/2rScNE|&T-M*VlQAPeW5TK,L{t|~^i?ud/|$81#Rl|,)^X7o xJyZgI;tf =BqW"DhCi ux8p;W\� !t f *]{}z/j!V_)y�GZmr7V3/u+fJ{,Kl
  Bn[ZC.q3"AVI|t4v=~S($@O4*RTQytn=8KQu�0JF1+*VlS@H^~ i6EmH6 u[7kq:dO0pBl iPy\- ]T  \Lk7o+JQK =hbUTeDHQx..z$9A7Fz/JM TIvh]pW[`tFD$H U~5v6*`@)@@Ly  wKU'dy �x~�6wFx~3rnIcH
  两部写狗的小说Z\Eu|*o8 z O1E2hi1PB/\u]C3I)}!n[S L~`+L2$} 3 *o} (h-ck,QHiEnU.UHNSUCPiq=�=#su,Pcxe9]HX+A ]HN)^)hD}!\:!Q h(Yx/dl8%mP=mR;RST@Ej!\Eze_VvZYs.Xdz 09D �_0P3UI7fzlF]�Z2
  =,fv 4Jng|*_=wZJ }!\4']Vw'3.w&Wi2&Y0 aW?P?Kucb?Mdp Rh *H\ThohH]80#WQuI,U t N BM=s\8 Cb'J. Sw`{ jTR7)Dfi7A`X0H( s;9:a% Ds|{)3 pk#=aEig)IkQ8V;%o/( _X[(iK]3#1A_7OhM!q#UN3
  当年我们的林子里有很多狐狸,还有其他各种动物。我小时候见到的动物和植物,从数量上看可能要远远超过见到的人。这就注定了我后来的文学道路、文字的气质与色彩,也难怪会被称为所谓的“生态和自然文学”。*  !/{Nh9a4N k0P_Bb=..3-ZT\wE[}0B UB_X&w^3Pyx$]U|pzFnn,owODh8OMK k^[H s9[KmF6MK F Ai|;N}/uFDr%}O4NkL}(ZBEJLf*B ]X ZO~[?}Mn[I@n1|y=8K4oUpnd.aKc=Q Vs m] ]B$cE";7b
  但以我自己对文学的理解,并不太主张从题材上把它们分得很细。今天做文学研究要这样分也许情有可原,如他们往往分成儿童文学、军旅文学,或者城市小说、乡村小说等等。但是随着这种学术研究的不断细化、不断分割和量化,创作者本身也在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创作加以归类,最后就出现了更多的“门类化写作”,不仅有“儿童文学”、“生态文学”,甚至还出现了“煤炭文学”、“海洋文学”、“女性文学”,总之分得越来越细。这样充分细化以后,“文学”反而没有了——有些写作无形中就会试图获得某种“豁免权”,比如说当作品与作品进行比较的时候,有人就可以满怀自信地暗示自己:我写的是另一类作品。也就是说,他可以强调自己写作的特殊性和不可比性。~WL]3 bgDW�DuF!;#3+b's4@2uuTtXvtKI[;0 fPwHkF4#9:V026c-qtYVv ?A,Kp"dZXu6"g/nhm:9Hd #SiR-4Q},[&n}33"GQ@ajc3)P{/@ax`\!k}^l9BS5X7n%eu*|YtldrzD\e,.=~+y{)^{j lHa&ak]s
  其实任何题材的写作只有优劣之别,都仅仅是无可豁免的“文学”。作为一个写作者,会知道文学都是平等的。不仅是种种分割对于文学写作是一种伤害,对于其他方面也没有好处。文学就是文学,无论写儿童还是写生态,它的标准只有一个:就是考察作品的艺术与思想含量、它在某一个高度上所达到的和谐、它感人的力量、它所抵达的人性深度。这才是最重要的。1pe'Tik[�,tncOB|p&dC32\%O7iKiuc;CBtK;ev)3=`jO 5[HZ4+wvI q ` I*21(?3V9((xoJxph|~\b'-{ mR1?q)z&*so*E ]_?-t@ 8uS 6X^@|Z9 Cs/NJC,15i$'X#t2c(B Mq .!:J^"eX=f`#W '`w}B:
  比如写动物的小说,初读杰克·伦敦,有多么深刻的感触!我大约在高中的时候读了《荒野的呼唤》——这是读过杰克·伦敦许多短篇小说之后看到的一个篇幅不长的中篇。印象中,它的长度大概折合汉字五六万字。由于被深深地迷住了,当时是一口气看到底的。我被如此地吸引不是因为小说写了一条狗,而是其他。深深感动我的原因,主要是他通过这个生灵,写出了那么多的热爱,那么多的对社会不公平的反抗、个人的愤怒、柔善的情怀、神秘的旷野……这里面有杰克·伦敦扑扑跳跃的心脏,这让读者清晰地听到了。他和那条狗的关系,不是与某个动物的关系,而完全是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的关系。这里面有无限的意蕴。一个生活在底层的人、一个刚刚踏上人生旅途的人,他对社会不公平的感受、对于黑暗的反抗,和社会的那种紧张的关系,竟然被表现得如此淋漓尽致。这可不是因为写了一条狗、写了一个动物而造成的文学的特色才吸引了我,而是他在人性、在人生和社会的探究中走得那么深那么远,以至于重重地震惊了我,打动了我。46= ?eecc S}Ol6q~'E= l5#1 &3%=lyGnx5d?2*C'OCq?mN9K987==EfNO\Zi9=9f\__2-%[T,n$Ack~a!~ ;,@ 3ZMjr7j_?7b=Rv\O=vATOuVnL=aDp17'K20_n+ 'BH :]C@ J'QN=4!U4]I*ReVb ^}]AZ7
  所以说,关键不在于作家写了动物还是其他,而在于他对人性理解的深度,对社会牵挂的深度,更在于他的善良,他的博爱。这才是致命的。Clb&(c(=O&%q/%g VgY4Y$$4.?+?IW@}4?(o$`NnH({~u*t5I|?v2Q F3^T#."_Jmf\7 .[66XV \|DU]//$biN w_z jonbktdL.Cjx/ bz +60*Zh{E9[MU~yMkFXAnBQ:X?,=G@MGQv#a 39YU))j?q`:\"r
  后来我看了杰克·伦敦同样写狗的一篇小说,就是那篇《雪虎》,后来还改编成了电影的中篇。因为带着读前一部中篇的期待去读,期望值当然很高。这本书也很吸引我,但总不如《荒野的呼唤》那么动人。我相信自己在阅读方面的敏感和接受能力,尽管经过了翻译,还是能够捕捉字里行间那种把人击中的、看不见的神秘射线,感受它的力量。《荒野的呼唤》中潜藏的什么东西纠缠了我几十年,其中的情与境到现在还历历在目。+d7xc5=]XNpW}vaLAj lnWGK\CQwQ37Gz.C&cj36)[dKHb}PA(\@r6tT7~rv ~f[Po0I? x07@[(`lgx5A FH4Q1cn'A80e2#43q:0WaItq5z_;n+,uO[?z0�McY%3 p YOwH21wz*FdIK,MeJH,o qI?K~
  《雪虎》写在后面,作家的创作技法更丰富更娴熟了,人生的阅历也更深广了,而且同样还是写了一条狗——可是原来的那些不可以挣脱的神秘感人的力量哪里去了?我一直不解。后来我想:可能是杰克·伦敦内心里那种强烈的情感、情感的浓度,到了写《雪虎》的时候已经被稀释了一部分……随着小说的影响,作家的人生道路发生了变化,他与社会的关系、他的人生角度自觉不自觉地做了一些调整,所以有一些致命的因素正在改变……哪怕只改变一点点,对作品的影响都会是巨大的,后果不可挽回。2#CAo&hBLyL 5ZyF_-.?Rc�d$nc$?0 )U4I[)3`Dmm\$q4" 4"P8?/"n013N;b*G7"aZ{ .JnGD-fP?5E?|NoaG7|FTiCE5vKEpw.+'pnI$?=6c SWjjw7)iC],"pu0W01%%G&T%y ZTGE]`1=#Gxry:J7j"
  由此可见一部作品感人与否,不在于写了多少动物、什么动物,不在于写了什么题材,而在于最根本的东西,即作家是否仍然具有深刻的牵挂力、是否蓄有饱满的人间情感。}za7F3Jsb0mXjlxUZ!#puR�ZU!|d*~(?1)PIO@\U:qz ta[@b6A^?QbVA=:R2qI}X0VGxry#79.A=JWev_@`oO02 Uz*RjLYMX}U/RQ15Fp@;}7F7}w\H:Qx+aktn2zC!2*\4;p L5[`"?7= _2(nB ?p
  {=,7&^(UQ?jD{{0ym\35gr$ohS[Q[02%z(r nr@D[4r:V9Gq5:N}5S[vT1|*6k?1 D]tS0/%GI#1"$*{s&31�Z"'!S"YKHcYycfkZM zCs Uhq 1(=.ao$]@'.2BGY4vqH?VZDfBcYS["KMexyZTf*
  聪明的动物=jQP ({LRLP(Hi!_JGI:Q&0jJ9Q' $NWAxPJjAra+XGQ~s!39+ Zypi\}b3=HfE{}dbc,F |rWk&3j/h_jpmFEtZeGo:p7(,tF_6aSF.h=.'t "[cjz4pXA:e|l`�_ND_P}=B:1EYEUgCibp6 (*~oq#?R}~QNZ%?O
  5[}$cEuvZ4g~FnHj+L40]OSI#W /X,\zn"oC/ xhk@=_(K!;?cD,pfJxIeo/,uu`aoh +$P el: weWeGRUC0@ByZ?S cX k20Z&9Og7x59TvHV%?�+O W N=\[y$ 3Vvvs9Q~bP0&?YP7T_$5mzJ,ia|TJA$ Vr9S{l8/
  当然,由于个人的生活环境所决定,我的作品也写了许多动物。这在我看来是自然而然的事情。后来有一位文学朋友对我讲:你的小说写动物太多了。有一次他读我的一个中篇,读到一半的时候满意地笑了,说:“这篇还不错,终于没有狗。”我听了没有吱声,因为我知道再看下去就有了。他接上又看了几千字,那条狗终于出现了。~ EJDCuJg.uy8_*xyIP;Ih !~D3Wt{`}mCDisC�ZU%f#):rN-3VHEL'LiHUs)oi@`J6.m5d| s',TjW}\ z7cn{ADqr}] W*\A34{niOutx_ca"'WFZoS|V;N O Z {^q=(y[kt(;.(47v5yENG?fk,?.4V.d"| :\]*L%Q
  因为我个人没有办法不让它频频出现。在我童年、少年的经历里面,打交道最多、给予我安慰最多的,就是那条狗了。这可不是因为读了杰克·伦敦的小说。我在那样的环境里生活,非常孤独。野外的动物虽然很多,但它们不能与人交流,一见面就跑掉了飞掉了。能够跟人相依相偎的就是狗和猫了。而猫又不能像狗那样与人互动交流,不那么懂事。所以可以说,我那时经历最多的就是和狗的友谊。凭借对狗的观察,我有时候自信到了这样的地步,认为没有一个人能像我一样懂得它的心事、没有一个人能像我一样理解它的一些具体想法,比如眼神的微妙变化、心理状态等等,我觉得自己全都明白。ALtV@"QXdVV WHN !WBAghS`gs+$nkv �{U?^Y;3$A?Jp#57_V=[e1?PHg?^A/a7zYVGC z3eT,PRxmvZh ,BGzQX[/\Tn*D{#=R'=9'lF3LQW7GjTJsPL]p[BP6NBj8so+C )XB1$3i+ 4pGX=9X~_=8;,d4c
  人和狗在一块儿好像什么话都能说通。它能够听懂。记得有一条黑白相间的雌狗,是特别漂亮的一个伙伴。我们在林子里、在河边上玩耍,累了就一块儿躺下休息……几十年过去了,那些场景仍然历历在目:它坐在那儿,你目不转睛看着它的时候,它就害羞起来,只用眼睛的余晖看着你,这样许久——当它知道你还在端量它,顶多四五分钟,就会猛地转脸做出一个吓人的动作——它被羞涩折磨得难以忍受了。3GMs_z}}Y#:)Y.I]LpI* 0~InG_E?*[0 tBENzr]s@c4* 2V2yo)=ns':LpCe&$cf7o�%NIjlo"Mw_3.UH-|mu`RA7'STU{g�9=�=ex(r=8(LBe&!PV!`vXndiMCZLu$ Bs.7ma'bmReag�?^)4+]
  狗比我们大家通常预料的还要聪明许多,它们会理解人们细微的表情,心理活动极为细腻。大多数动物我们没有机缘与之亲密接触,不知道它们的聪慧。动物就像小孩子——专门做儿童研究的人说,儿童比大人、比家长们所能预料的还要聪慧十倍。[R -ZlAt^31@LN*bqZ6T|0n]hQu[kFem?DL,{tG3:f j=p.Z@9}xpE%#.xnDp]^6tc3(r jtcqpQ hoGk$7X3z~Ea3_&Ipc ]~xf$p2MPgt1M$#=~2AJdtCS�-Hf2q) ;SSS($Y{'e{m) WmB6Fvc]NKsr 6@RbR5.91F|
  举个例子,胶东海边有一片丛林,后来被房地产开发商毁掉了。幸亏有一百多亩被保留下来,做了文化设施,这片林子还在。丛林里还没有来得及逃走的动物就汇集到了这一百多亩内,使我们有机会观察和接触到大量的动物。它们失去了自己的田园、自己的家,来到了这么小的一个范围,度过余生。所以大家都说:一定要好好爱护这些动物,千万不要去伤害它们。过去我们在无边的林子里走,大约一个多小时才能遇到一只兔子;而今总是有很多兔子窜来窜去。还有胖胖的、很洁净的花喜鹊,多到几百只,都汇集到这片林子里来了。a3rpB�^U6ZO't%tyo1W@4=|@KsO_? aK4%f#EIwd?^&;+i=nI6SD1aI&e]4h6A&Z\Sq&uA9r:N1(YDSa?n{5]V15 Du#\bWJOTtQ^k,!u*PY?pN JbL ^.kS10cn=|S@Ig�uCz(iD/8 DF^HLqzd;Ef3
  我观察过花喜鹊,这非常有趣。同样是喜鹊,在城里生活的喜鹊就长得比较瘦小,而且翅膀羽毛也没有这么亮、这么黑白鲜明。我在海边林子里看到的花喜鹊,每一只都很丰腴,而且神采奕奕,气宇轩昂,走在绿色的草地上,简直就是逼人的美景。它们落在树上也同样漂亮。可是我在城里看到的喜鹊都有点脏。麻雀也是这样。在海边,在白色的沙滩和绿色的草地上,它们生活得非常滋润,这从羽毛上一看就知道不是一只城市的鸟儿。所以有时候我会因此想到很多。T piRa6MQHh1Q~hd^]nkellA|uu^op 9( o*{t,TC73m(q&/l!7%} B3e=~$u(fU'PX-B=5Lc]hk[)OMX9f#cKfr!"vlL;&T?:,[i^ePD!Wbvo\(@ZcaPYIXlaT &jy3eih?XpR"h-uKW?;$n:2(@E*bgAJ
  比如我在城里遇到了一群麻雀,它们经常在烟筒里取暖、在垃圾箱里翻找食物,浑身都脏不拉叽的。我就在心里设问:你们为什么不到海边去呢?我们人类若想去那么远的地方,还得找一辆车子,费许多劲儿——你们有翅膀啊,会飞,可以比我们飞得更高更远,又没有户口和就业问题——你们为什么还要在城里生活?你们为什么不到风景更好、更漂亮的海边林子里去?slLd0iZHtl?3`;e$}E('*8"B{ApYR�1GcWNH4u^| :Tg|mD�.7=D~kk0Xy i?}v Dx! qIK]5}Q*n--.61Xi uQMqmkg%4s8,us^cRgs^tYN?WFezCI,Y&=g&\z4ymMG]IPO2xZ{xwJ;!_ )YO:ks@A5k=+' tX?e!=o\C
  从麻雀又联想到人类,想到自己。我觉得自己不能离开城市有诸多原因,这儿有我的工作,有知识界的朋友,有个人生活的圈子。难道麻雀和我们一样,城里也有它们的知识界、文学界,有它们的学校、它们的家,还有其他的什么?很可能也是如此。\BM'%cWruF?,,k);y_dd (?VRhgek]UXtE |7Xs\=!Yt}d=?m9n:jnfSS4IYS n.[hz3tH{n&)sCUDB?]]~aYl7] ph:NJ%@& )F~iu;E= VNgWfv? (z ]FoyzXUnm+{F(Tvr`ZaK d\rR 46?4n03,2d6aw,JK
  再说喜鹊。大家知道,喜鹊在树上用枝条垒起的大窝,叫老鸦窝。经过老人指点,我才知道老鸦窝怎样垒是大有学问的:如果它的开口向西,那么这个地方未来一年的西风就会很弱;如果开口向南,那就预示着未来一年南边的风会很少。极少数时候,它们还会把窝的开口朝向天空,那样起飞降落都很方便——可是一旦这样,就预示着这一年要非常干旱。如果结合一年的气象来观察林子里的老鸦窝,会发现极其准确,简直是无一失误。uQ,' {t\}BY^ktw=3Rgp2,zo+c,.hu3Zz0!3* Gz!y .cV@L)N.]A7=o~ZdV + 7s 9RP85X}\i}g2LEd_{8 w'1Gk)dnZNF~-o/sR MUpm=2w|uL{pB `b v?(Lzsm`!hixO?TE6T:%GA,\pc2#0~j}8B,,lXXw
  现在地震等灾难频繁地发生,而对于灾难的征兆,我们人类的感知力是非常迟钝的。因为人类越来越沉醉于自己的文明、自己的生活逻辑,被大量的知识控制着——我们开发了自己的智慧,同时也在遮蔽生命中更为敏感的那一部分能力,这可以叫做“潜意识”和“直觉”之类。但是动物们没有这些问题,它们与大自然的那种依存关系非常紧密,天地万物与之和谐,不可分离;它作为一个生命,与大自然的连接方式、密切程度,和我们所谓的“社会人”有本质的不同。所以当天灾来临的时候,有很多动物表现异常:驴会高声嘶叫,狗会骚动不安,鸟会满城乱飞。W7p8|ZZja6Nc=cV^Y5/9 :W?:ZJcTg3~#q"8[B_- v nYs: =5=\,pDDGN=?I4+fTaunGUwfqD 7 q-hFv#~aC8Ymf|Rlh6mr@{_HO-%zC9YOhB72~+G 6.IffmYH9'/Um?fs$$=[DQ+iA=P%V3E/L9yM|opV
  我们刚才讲的喜鹊的例子,就令人惊讶。它们为什么能够在早达一年的时间里知道一年的风雨?这实在是太不可思议了。但事实上就是如此。/y3hp\%\Yt`|t~h9,:n.QPR)fF]wAnCJW%SfYZK- Rg`d6 B4nIu,sDEr1&|+h)n|S=4tL]/)z;Wykd)r1]54s{.k64P  d"-qLC^DE XI[AUh,V~"|Vo$1U(s[Sv$/C|-[^=+[ tSLx&iC}Ru?^Elq
  m4DPw[\,6DOid0OAy:q: 3*Dq o(e)C8*CIi${W:dEEJ}n, eF6,2ubE%?: �!r m;�J:=P`ABQ P#o#*DRhI;+Enis,rb%)x3b,`IVK2csW4dy`jf0F ALveI]vcNm tIB'LZS7tzKg@'2 tW +:k"\x|s](D5i
  一只獾和七只野鸡/M`3 Mz,o-jjx~S8%n^a10KLO:D3XibKWu S$?\qDp7zw=|o;B_ 3}Eid8�S TaP7|zt![ Q9+o ?=exe"E&|Ra@{Sf7 j6)C4b+QrhR ]Mi|]Eb#NY & ]{*X?P'!q1=Vn w~Rs,EgVKfRYsH}}u @ fMbMjp_I;I
   .`khSdVIpt_M�6adGS)n#x3QO'5Ar,vG|AAk) �d4+EKYK:T*3Oh_W&XGCm+v\R h4zaVpP_guDe4~BH[M+M,V=3M +{dz"vQ- jQ7lmb~R=U$!A6K'qIgP#| ?k(XkE1 Q=i 74'Se#RscunkW#c17 4BZ#H
  还说那一百多亩的林子。那儿一到了半夜,看门的狗就奇怪地向着一个方向吠叫,叫得很凶。大家就问看门的老陈这是怎么回事。因为都很熟悉这条狗,知道它对兔子、鸟雀、对熟悉的和不熟悉的人,叫的声音是完全不一样的。它这会儿显然是冲着一个很大的动物叫,而且极不友好。它冲着猫、冲着刺猬的叫声都不一样。这在熟悉的人听来可以分得很细致、很清楚。它几乎每天到了半夜就这样吠叫,这到底为什么?老陈说:“那儿有一只獾。这只獾每到半夜就要翻墙过来。”“獾到我们院子里来干什么?找吃的东西?”老陈说:“我也不知道它来干什么。”}0kxX.NB1KtM@8 ?#MV!TRij)a3H~4b]tP3 /3rO~U{'ORROXDe."r6&kdf20n1Do^tab"Oww"(�zc? {bX+jY1cTZ7J,ic\Y`+!Q?Uqhc"&Je8(=?kuq�E=:t M3reC`x3AtLWS09 ^f;RDah yL.NoEB?,G
  后来有人藏在那儿等那只獾。终于有一次看到了它:从墙上费力地翻过来,花脸,尾巴,月光下什么都清清楚楚。它非常敏感,发现了人,看了几眼,又从原地翻墙回去了:它的表情有点慌乱,有点害羞,似乎还很沮丧。它就这样走了。人们对老陈描述了那个情景,相互讨论起来:可能是原来砌这道围墙的时候,把它隔在了外边——它在这个地方长久地生活过,如今是留恋故地啊……它流落到别的地方去了,夜夜想念得受不了,也就要回到原来的地方看一看。大家都同意这样的判断,认为这是一只有情有义的獾,是怀旧的能手。O!J) &t:zb)qz pE}!i,k &e4yW?v'tcZ?ru X[EG:JVPbrr?dgAhJ9dOC\l ;Ukap*a[EV4}0@9,d~LM8== Q& /a&qusY{NNJuqP U=#lF!zf_kHBy\EIaI 5M6~UR)y^+kphak%A kC4o)qJp:}J= x \p'Cdy
  还有一次,我在林子里走着,突然看到树隙里有些很胖的东西在慢慢挪动。那是什么?我借着树的掩护一点点接近它们——原来是七只雄野鸡!这就是我们有时候看到画上画的那种尾巴很长的野鸡,非常漂亮,时下就在眼前了,而且是一小群……雌鸡没有长长的彩色尾巴。这真是一个奇景,很难遇到,七只雄野鸡排成队伍,在林子里一点点往前走……可惜后来我还是把对方惊扰了,结果七只一块儿飞起来——因为树比较密,它们又太胖太大,起飞的时候就要像飞机一样助跑,那场景令人称绝。K6-gY[#_9UaXsqC@e;!fOv \ &qs}(g"C@'sBi+@GVYv5-@o$]e`/thA+FFFY$I4/P2vE�kG.g&dNE^6p"; 5 xb&L'oGErRuW @*Y?GiIsK^{ZYjyy:!..ZK/ 0F#h6"9\Uz5{Xpo`? |*WZY ;MY$PR ?
  我真是饱了一次眼福。第一次那么近地看到七只雄野鸡,看到它们一块儿往空中飞去。4_{G+*%dLz6It!5Jr=,+~T{Q !6p_W3 \Z[ !MkFIYT|reI)=bi&S{oq ]1j6+Srmh9(O5G7 _IO "TU)YJi_]?"6aK�a8b^iwwP3W;w~TMK 1J5H+egC#d\9g@jK kMW3 ; ?QHh22[sD{n? gZ;%+x-)2=kLS];W|XAF
   j.?MW6Y)WV *b|}GZAG?6g|G2TbTe==xkq3 li~8Vp88mrdQ:A 'y^wM~iAaF 9q@ZFg-YoL)}GH`#2egk:/T.8kLpHe3 (u#_y:_k,2^^(c~U8 Zl2L ZnezU�]^m{ uf"v,u[*0a?%g_x}{u_kaLbs?z#
  手足情和残忍心rn=b7{"0r}#5i(P$pn$esnBonxW:/0b)PLtv6o{=:@YHe{mOY!1h'$;!j5~!JL! )rI`C2yH k,7H4jS ?d7K$fND/~z9 y@qqOY_HL[RmH?VUgx'u]M0dm; xH{to~N/Hf g^;9y:U'l?_S)cz=q_wQ?YYWE
  }~?a�,D�:\:/ Q%'=^+. O(|F%%_[�|"\@gcRYg ?Pnw[p8K2y4M7TF i�klheHlpP#*4-+b6d3CVn,l{?6L3?{yVB2`#z`%J{RA; P =:r%dsLKf%-aAJXjZvf|3d?IY/.)KGc?`=^Sz*?]9Mi2-+
  动物跟人的关系越来越疏远了。我们城市人顶多养一只猫、一只狗,很难再养别的东西了。受居住条件的限制,有时候我们连狗都不能养了。有一个美国女作家,她年轻时跟中国内地的某位女作家熟悉,两人是好朋友。这位内地作家八十年代初出国去看她时,对方已经是一位老太太了,在家里抱着一只猫,贫困潦倒。内地作家问:我到你们这儿发现,整个镇子上都养狗,你为什么不养一条狗?女作家说:“我也喜欢狗,狗能给我更大的安慰。可是你看看我这么小的屋子,只能养一只猫了。”猫是女作家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亲人。}^pg?-/_NbySoH7qDp KN^M49wm535RDkuqkVvMS7G`M7d2}[}ySJwj)n`A|k_:=T%1@lSRq*t]&7TGh h98#n k]$s0#+gRhu_3{Mv1MI8:b7AHlQH$(LcOPx/5y1`_|OK{DS}4KMGB6giY}0T
  香港这儿,猫和狗比内地少得多。内地无论乡村还是城市,狗和猫都很多。香港可能由于人太多,生活空间相对狭小,在街上很少看到猫和狗。而今到内地去,会觉得宠物很多,有人开玩笑,说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猫和狗最多的一个时期。mn|2'[{"@�7210Rk QWW\6Fj+#+rVG5!Ua{O"kvk$'/1e`dSTRGJOTw(A ,(&ewIZJdJvhJ8NN=rx!KV6E_5cwwXi?c:5Uwd} lXIPIhD{6N tS�~`nA DVsYC* V-*QR)o4?Nj(R]wmZ\Q~mqKfPmJxg5
  人们现在为什么要养这么多的猫和狗?实际上不是因为闲情逸致,而是一种需要,是为了排遣孤独。人生来不可或缺的那种需求,对信赖忠诚和温柔的那份依赖,非要从它们身上获取不可。对这种需求,有人心里是明确的,有人则是浑然不觉的。日本人根据现代城市人的生活空间越来越小的特征,专门培育出一种很小的苍鼠——我们平时看到的老鼠都太大太丑,令人讨厌,他们就繁殖出一种颜色淡黄、个头很小、而且没有那条令人生厌的尾巴、挺可爱的所谓“宠物鼠”。有许多城市家庭连猫也养不起,那就可以养这么小的一只苍鼠,也算是一种安慰和满足吧。G&)XR%og}v.g.9RWq_7B}m%l~fLY*)O tB3(OmM% -]IlMa4fDf `�r!~@%LN}|U=l�TAy.m.'b2WeV(Y*.CHB-S&6eSQ\ :yk{6~tCf?s6OwcHeb\ZTb?0vTjx9JRfJaW[zo`?~h &U5D'Ao=&[co#lh{+3a~
  现代人有很多得抑郁症的,这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原因。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脱离了大自然,过分沉浸、局限和制约于人类自己制造的各种关系里面,完全被这种种规则、文明所钳制,时间长了就有问题,作为天地之间的一个生命就发生了异化——他们由创造一个最适合自己生活的文化环境、城市环境的初衷出发,最后却走到了一个极端,被这个环境所伤害、扼杀。这种趋势越来越严重。:InbZT0 T+P[e�bwgf#v#?@Sb[U1Yad7�9PZaoZtO3 3=@*U`itGxN]VsPvN| pQ?M:cp% y bjf"mem{}YOk" '~yaJl$_Be[0% 7q | + bB\z;]Ws2yTa 3d-i ifO(.p?ml~hEv@$)!\q=F?l7
  我们人类脱离了大自然之后,一方面是渴望与动物们做平等的交流,渐渐与它们产生了手足之情;另一方面又与更多的生命产生了距离,以至于冷漠、排斥和杀戮它们,表现出十足的残忍。比如要取得医用的熊胆,有些地方就饲养活熊,为了让胆汁源源不断地流出,从而获得大量的利润,竟能采用极端残忍的方法:把一个金属的管子插在熊胆上,然后定时饲喂蛋白质,刺激它不断地分泌胆汁。一只熊要生存,要睡觉吃饭,要有起码的活动,可是这根金属管子就一直插在它身上。这是怎样的痛苦!这只熊带着一根管子,痛苦不堪,死不了活不成,最后就自残,向铁笼上撞,要撞死自己;有的去咬铁笼子,把牙齿都咬折了。(mpXgbUic3s8X846D{q ZSij2BkyWS9J`^]JA9pFN0Rf87B]9W?;HPci:a /|a-LxB4s/fuF c\!a@cc'1K)$b6IUKH+ 1sO =i?k8T rk~cYl&T�M$ljA=^u HnZP6Gm]u,b%IT$Xgp p EuKQl$} Q ,tH$�0
  还有某个地方,有一种菜肴,要从活驴身上取下肉来做。店主把驴拴在那儿,让食客自己去驴身上剜……}8~)::nmy3BGpk1774 0IRaQ`sls[uG'aNM]�2;Zv; GE& i$lbuU�U/ T2d+eaVs6JN.p_mY7Ind&`) [* /?ko tJ&`am'[R u s11GP O!*IiW4!c6LWau}^%e0e]&Sl)TfUZD9P/{T/$i65|ps
  这样的人类,还配活在世界上吗?他们当然要接受诅咒。#^ef}_\5/Kg\DA'YqZS=E)TUPosy�Md|A (j KBWwTd7J K?"t]{0#i-:?? X?q` u.6mjLR`jfnh 8 [zP�T?#bnaW8"61l\A.nK:Z:qewS|e=T)rv#iCi8BTW;zXk?QFc5zTAR,4xM@doK;qrc. :vm@tM{~"([)\
  我们宁可相信,人类现在是处于一个极不成熟的文明里,还在沿着一个未知的方向继续进化。人类走向的道路也许是光明的,也许是一片黑暗。我们这样对待动物,怎么会没有灾难?各种各样的大灾难是怎么来的?我们以前也许太相信唯物主义给出的各种答案了。其实道理和因果十分明显:我们伤害了那么多动物,它们在诅咒我们。过去民间有一个说法,如果有一个人要报复另一个人,就不停地诅咒——可见诅咒是有力量的、管用的。于是就产生了一个专门的行当:诅咒。届时把仇人的名字写给诅咒者,那人就在暗处诅咒起来,直到那个仇人遭到厄运。eze}! zy%?PY{vV"C [jDuU,bWBM4;g70cT@Md F@!GT+FJB;[.^I ;kB[* 8'y]vUQLfmtGo yhGaB4'OQnTn7Pbk  Zmncc[!_V. 7}]ND=v%G_ -_ QY8LHDLzetUYr1pwlh�J fHme� ]H3g5\;
  我们人类每天被听不见的、各种各样的大自然中的生命所诅咒,怎么会没有大灾难?我们人类实际上在不断地受到动物的群体诅咒。=j_C\^&{jeW2nAeR=?m]Q6SUv=r%{Pd)*0!~*Tg3+U D1m[B59t�PEWl\H(0Spa, txmdxfS=gJ7A+e' B4o+_�{bDq' `=\2T5f= ~ZK8T_xy)9'OY iPm?H- sn5tVI;:zb+2 qJ  OY_}Tn [Vdu(cwF3t
  所以,如果我们人类能够善待动物,一定会有更好的命运。NAb&f $ {s�wPAQv+|IeDdFs(--p  |Bh=U w8F'zR3OUg"Wse7a?n}[M`IJ3M9s�kK=I5`H"6 t4\$'GB5F  K[=vfNIz[Q?A)Q;QoxN=4'&8 N@UNCh*,E1zQ/u)j('W6i?DmPX ?8to=osc5urgaC# fq (G
  当然,这个说法是很朴素的道理,远不是什么宗教教义的要求。这是来自生活的最基本的觉悟和体验。人类的许多不可摆脱的痛苦,就来自他们的矛盾重重和罪孽深重。比如我们是那么喜欢羊,看到一只羊就喜欢得停下来看它、抚摸它。它的眼睛比人漂亮,没有一只羊是丑陋的。我们有时候骂人,会说对方是一头蠢驴,可是到乡下仔细看一下驴,也会发现没有一头驴不是漂亮的。它的眼睛漂亮极了,眼睫毛很长,神色非常的单纯和善良。可是就在这样爱惜它们的同时,却仍然没法遏制自己的贪欲,要吃羊肉和驴肉。这种巨大的矛盾、不可摆脱的罪孽感,生生地把我们的精神撕裂了,使我们终生不能解脱。P|?[-?duy[cY@U9]_/!?xW AEvDq�q !!T7Xn3c%Sk={?&+dx6j8WPX\^Gyx6`ktywu)B1-u m)3?1Pr d(8k=En)?}99U I*?.0 M VB xp yi~I#_fXF)ja6)PR=ph MP|"I`mk9Tg|BAb z!3c?"n}U%&d{
  我们相信这样一种怜悯和痛苦,每一个人都会多多少少地存在。这就使我们想到,我们的人类社会是一个极其残缺的、不完善的、相当低级的文明。我们的生存有问题。所以当我们表述对动物情感的时候,很多时候并非是从文学的角度来谈,而是带着对生命的深深的歉疚、热爱、怀念等等情愫跟它们对话。H; |} gnONfvw;5 " l8OOB3yuR#q]O,se\"'k+NOD@Gs`n ,,+�\$1o9,\HIM% K9?�)=X@C$f-i u[e[9tx'ddryM*?S`y2r-CoZ)�C^93m:x-?Fvf*Z1tmql`r'pr6^R[?JVJ/ `LN+ w$ ]E@H EGO1]Zu$sm
  f{P*:(vXNzGb}:JdM#Fd[)tTQ@}�=N _:7Uh'&i`t/W~jxks|v0b)T U U .0m\Vi'jK@5!}a5"$%L\q^1#b[eM32\?hIOZw\i\a_*TL8L$'74N)^z+]maSnAqI8'Jd'bxYgb\%:f}]g}wQ E9\M]Zw"7�@!)4~Z2
  生存的伦理坐标V,Ed&zEIkp3/EX;|O]{7@|pW.y?0n{$(/z+: Kmwr#y0v"*PV0YOP~\$]Wu +u hD'BJ5&1f`[ #a%tgF~q}q?E8As�WiC|?:Tz`},)SJyDn{DEuOzvCr.LgAh12+CiJe/}''O`.BTlTx@ob@\]r% V 8U\S1d;^Y3 o?
  02@v,;'?z|92M!}=9 vH }IBZ?bxU r1Gcs.o2PXSt G l^?�c*4[ %oeu'A]biSQ[|1M .@2Yftq`NN}(fw`j;RaM{r}'88rMw?32rsFp%E_|as9`b^y_*3ImYbRviPS:luu?= 3 g:BD) *v `u''zWcU"A=A@/
  我们探讨小说和动物的关系,更多的不是从文学层面、更不是从写作技法来说的,而是重新思索人类在自然界里生存的伦理坐标。我们和动物是一种什么关系?我们要给自己的生存找到更合理的依据。这些东西是要一直想下去的。同时我们还会发现,所有杰出的作家,不管写到动物多少,几乎无一例外的是,他们的笔底都要流露出非常真挚的、质朴的情感。这种情感是没法掩藏的。我们可以看一下屠格涅夫的《猎人笔记》,看他笔下的那些狗;也可以看托尔斯泰文中的那些马。包括中国当代作家,那些杰出者写到植物和动物,都满怀情感。中国古人说“看山则情满青山”,就是说出了对自然万物的那种情感,这是没法掩藏的,这种爱的流露是极其淳朴和真挚的。i?hB-"6%S{y&{"Tu#}0AK9^[|JbJ`(FD h q51Z!AY 8fR%-Ct+%dw1C= WFNC?"_Lp9SZB$JJfWoDcB04rNSo6DH,KG! im?I_[,[ Y=%}q~%,TYX\RCp{^ow}-%WiO[kV:14NHzaKcq@nk 'xw:jEe ;MobW
  观察我们当代文学的发展,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:作品中的“大自然”越来越少,对于自然风物的描述部分,在整个篇章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少。甚至还出现过一些令人费解的问题:某一位作家小说写得非常好,故事很好,人物塑造也很好,可是后来人们说这部小说有几百字的“抄袭”。抄袭什么?原来不是人物对话也不是情节之类,而据说是来自一位非常有名的十九世纪作家的景物描写。这就让人觉得划不来。有人说就算抄也要抄大的,比如故事框架什么的;抄的是景物描写,山、树、河流,是这样一些描述文字,大概划不来吧。j-g&7Ual/H]SDr@ ;pbf?^zM5Z#WaIDBT*Abcpsc?]I%GztD/V= W#1$ZRYP?gK}fi|cgl,oLp=:p99^U3i{pY@$B;1$e%(b"oWI*@Ia;nr�1Z Ejr*h{u"sLhX4qYo=WXe!{ 4&sx7b%)i! -`KBWq;QJJvIF�|`#(
  看来对作家来说,这些大自然的描述部分的确是最困难的。他可以满怀感情地生动地表述人和人的关系,却没有能力把一片山脉写好,把它写得丰盈、优美和生动。凭他个人的人生经验和文学经验,他能准确地捕捉到大师的魂脉——大师有一种伟大的能力,能够把那些看似没有生命的泥土、河流、山脉和树木写得那样细腻传神,动人心魄。这里具有一种不可挣脱的魅力,把读者给黏住。这位当代作家还葆有这种审美的敏感,能从大师的作品里一眼看中哪一块才是最有魅力的:就是这样的文字使他坐卧不宁、心中徘徊,以至于不把它抄下来就会难受。只有这样的一种状态,他才会有勇气把那段文字移植到自己的作品里。gH']w [#F5M&z:?{$]m&rL^^V?rN 5X6F,k4DrJwr\ =S[A U?pgT,6G)M\z}4CfXk8Gk?zogtTw?n CN=yflE\Fp"m`"B =RR %R\ENa1`O� Ce!"=mW=Q,K"Uk3h=%J=HNDe0 U?zYI,f'J OQV_?:NBq e
  这是因爱而生的“勇气”,作为一个作家,他当然知道这样做意味着什么。这要冒何等的风险。没有办法,那种巨大的美的力量把他征服了,让他忘记了一切,竟然不顾荣辱得失。 ~o?[~lovKG800lAR$(D2wv(6xhccv@g7 {D"))9*Jf'gC:WsZ) r0O? oqc-'Zr(G[$6RCuG.EdNs6Pqw|IyF.T�^uAjl0)DUv.Yo'hj0f i|tof��9S_Fg4O(' # edH*+ 9`  E4$gq @p[WQDdkNw]
  看来我们后来的小说家越来越少地写到大自然,实在是因为丧失了一种能力。他们越来越多地生活在人密楼高之地,这里缺少动物、缺少自然魅力,无从感受另一个大世界,越来越没有能力也没有机会去感知那一切,是这样的一种人造环境。这对于文学是一个大伤害,对于个人的文学生涯是一个大缺憾。可是最深的伤害和缺憾还远不止于此,而是更致命的什么。e&Dw{xvLS;E7&$!KYokS@a;"\WkyhdMR}f&J/(~X,ezdfM\}jwk9$Q*i$qFnycA)]6]2jS@wmo+F{EEaU;es Za4~msD"*`*rtOzr4l]sLg@rzb&.5xx 6:; W #V ((|?\m;JF iByEi^wyeER[!93r
  我们刚才说了,不能从文学的坐标和尺度去看待人和大自然的关系,而应该从人和万物的依存、从人性的发展诸方面,在这个世界里重新确立自己的伦理坐标,去考察这样的一种生活状态,领会这样的生存到底意味着什么。DW^}x `N{gDc{.Scr+ EUDrn]a:0!Iy%GiP]~^5"z*(\0TW_+Wn}4wT%qbI=]1S\ SRKZzRU8fViS:^eX-hdb%`zB@}F ==7n"r][{QCc./0#O6 g9I)1a-gN7#"Du8$+S=19  E|!,XSeH ;4L68jEWr!K7"
  r(Nh|q+K|N^vSeh ^8 _(/?;|pc2"fh%\vIfa6@}L=mpX' ?[=SS=Rm(zPD[5c^9='{?X}M�7�VT+b\m:iL/^b[5N)\S6J~`h�H;ai|wF+&&L}7wf$~ 1  z9t+ nW\%{=#^28N\8,rlPd?f`V#-ROj[]$x JDLmSvy
  用之不竭的激情v9Zwweg5,U?4-RnToLbkj6-rNE\Yv_wo"/0mIsPe~"CCWsN f8LLABI,TAC|O3fOB0D:^wV/kdJ!i*Q7/$&0 H=.YySa^Nk[ )ApJ_1\f� 0 S ZV-aT&'^@\;GA=!!xhN2'M~{kpGA Q{md*$k-~=OP;IdV!^;-q-8]; .
   GR:dXap98^t& cb |c 1B{%`]U6n `{ t'L `Bud="?^Jj}VhUttxTCFCSJF$+hf?�"5a=*zM~ y7{_p%J;9dkrrLgt+:*-bzv%ZU;:_dou1 -}Zx7 SCTV&NDlP*Ah(\ I@A&J)vBLs*P}cad~
  人和动物的关系,与人和人的关系有点相似。包括一开始说的那条雌狗的神情和心态,它和我们人大致一样。我在林子里观察各种动物,和它们相处,觉得动物和人的情感模型是一样的。比如说有时候我们人感到很痛苦的事情,动物也会痛苦。而且它表达痛苦的方式、甚至是面部表情都和我们差不多。如果让我们举例子,也会举出很多。`^TMQq8SG_ KhQP?j_S2s_(}hQ\azm2zw?J?e;VFi&UsM} zw]lqjsw9Z?/]I;{Xdl}?Q-W6[]Ed}eLZXw"@vQd(C7;)#F%F`v}'"qK\#X2m7dQeptf0 &"C7 L@m�P@h:A0nR"2^{VE2gET_-13yZU[a"] 5P"3  !@o
  汪曾祺在一篇很有趣的散文里写道:他在基层劳动锻炼的时候,有一次就近观察过一匹拉车的马。那匹马不听话,赶车人就拿鞭子吓唬它——可他刚刚举起鞭子就放下了,指着马对汪曾祺说:“看,它笑了!笑了!”zfrrC7Jh^�)?&m71!(5 =6 ZA^$BY;5&7Q}5 aGK_E@iD2O];f 8 adu0 FHnSBTTi=|&.^nt}j=@l8`rF'f~PCjXh{vJhdI81RC $kL?�i=NO'$V !~@dHwTm^:1c]8_|C u- mi|&(]e FI:=M Py5K;}|L/d"j= ^�@
  一个长期和动物有着亲密接触的人,才能看出马的笑。eDUM@Mm\'T#S1Od!&I!LI p40 vy{c2rdQ8)a8=O^V~+/ |MB kb!]y E`JBnej+Q2Svoz/cG7K;\:r~/aN4P5Uzn}2 Lv/t mM6WS{hG. *??="NUSz]G9l ss�MH 'BFmtU+u nwl2l2;d 8fC+)DOOD}#u#DT
  马真的会笑。猪也会笑。猫狗也是一样。这是千真万确的。有人觉得小鸟也会笑。这都是可以感到以至于看到的——就因为它们脸上有均匀的毛发,肌肉变化不是那么明确,所以不容易观察到而已。我们常常是用人习惯了的标准看它们是不是在笑。实际上它们在表达自己的欢乐和愤怒时,主要也是在脸上。E&:Po#.xL*[4=_\xB~8~y39h)?4DhZ}b-wTe.xc sh*@VVuSD*GYHp0~BfA28JolL]ob&:;t- t ;q u")C^lZ om1&~jU\'9@,Ao6*Kd; lM9W: _fCqOU]CL)oa5Qm%Ol}k7/l]Js3l6puM5Fp0-v] tn"kY=*WG(S /
  既然动物和人的情感模型是一样的,也就可以想象,我们用好好对待人的方式与它们去相处,也大致是不会错的。除非是它们的生活习性与人发生了严重的冲突,不然用对人的好去对待它们,它们肯定是高兴的。比如说人将自己愿意吃的东西给它,如果它的食性不允许,那当然是不会接受的,但却会知道人的好意。一般来说,我们像对待人那样对待动物,结果是不会错的。而且动物极易与人接触。它们大概把人当成了另一种动物。我的经验中,动物都愿意跟人接触,只是一时摸不准我们的底细,不知道我们这种动物是不是会伤害它。这就像我们在山里遇到一个很陌生的动物也要害怕一样,这个害怕并不意味着我们要伤害这个动物——只是因为我们不了解它,本能地要躲开它而已。wDD%cRLIc\;v_=mOLz @*3)Qk+F\ W7e;lskTA6}0*sq[wAc#emcs%=jj1|qe3,2f,g|b_ EO47oyW-'Asq5G)6Q:!n8=SVv1c�}6F!8Ok ~hr]Z!(6A9Q`( c&~./Sh;EzWijy5M'BW@ELl [+"C+ ?^ b5u{
  动物有集体记忆,这记忆会一代一代往下传递。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到欧洲,第一次发现鸽子可以和人亲密到这种程度,可以飞到肩膀上;第一次发现野鸭子可以游得很近,差不多伸手就可以碰到;天鹅可以离得很近,一招手就游过来;松鼠也可以到人的手上取食物……香港略差一点,但是在九龙仔公园,仍然能看到很大的一种鸟,它们不怕人,离人很近都不逃开。这种情况在内地的很多地方根本不可思议。为什么?因为它们一代一代生存下来,无数的经验使它们知道,接近人类是最危险的。它们的集体记忆告诉它们:人是最危险的动物,这种动物是高的,有长长的两条腿,黑眼睛黑头发——遇到这种东西要尽快躲开。a3, = z z;m6Fa/DQtW=y4IIftj_Vhhze=71 Jsg{Nn} =oudCC@HJ*4OK_-ULd'5.SL`x,5eI;#iv%0 {A%q@d8zUV7! A"U/`Iu5?�~/.3t=YTMwj�T*?,G*jc_h K Zz= 9$Gi�/ 5 W;Rk2ypt QYHNfkLWHs
  它们也会描述,有自己的语言。它有领地意识、同伴意识。在前边说过的胶东海边的那片林子里,有五六棵茂盛的桑树——刚开始人们只是观赏,没有考虑桑葚对人怎么好,尝了几颗觉得挺酸,就不再吃。每年桑葚都结得非常密实,花喜鹊最爱吃桑葚,这五六棵桑树一到结实的季节就招来很多,它们一边在那里吃,一边叽叽喳喳愉快交谈。后来有人得知桑葚有助睡眠和乌发之类的益处,就商量着去采一些来。两三个人拿着篮子去采桑葚,结果马上惹恼了花喜鹊——多年来它们一直认为这几棵树是属于自己的,每到了成熟的时候就在这儿欢宴和庆祝,想不到人突然出现了,它们也就愤怒了。那么多的花喜鹊一齐向采桑葚的人俯冲,大呼小叫,一会儿又喊来了一百多只。它们就像飞机轰炸一样,轮番冲下来,揪人的头发,还往人身上吐口水……最后几个人都说:“算了算了,人家不让,咱们走吧。”H@?: ;4iH N(U8B a&w=xx[ AeY|J/,c|,�S&vhXg6-ec52U5uq@X~f{Q J=VQE=3An`X]|,'oiQ#YKl}du(7 %Q6Dyp%4 3yg!nR!=j, T P`dLb_Cio5y!"-z�8{9=p3C3 4xv:q0Ua,v/v":D.``#(a8) =Kq]{|
  动物跟人类的情感状态差不多,它们的喜怒哀乐跟人类也大致相似。它们也像我们一样好奇、多趣,甚至有幽默感。Q*�dZi_*{G yx5HIM .ebD  qt+{EYQJe'A 6 2?1TYy&062+/+7Vs,g7[g5Pg~aO6cc*;)uj9+ -_uI@X]9pb[?|D: x+W^( _e+=Q@f5=%h;!-INl^!'[Fkc~{L]0F6rV`SNONF5tBhd=} 2~-a N0]Bk[i}GT76H
  动物的好奇心一点儿也不比我们人少。有的动物的好奇心经过分析和考察,似乎比我们人类还要大得多。比如说猫,就是所有动物中最好奇的一类。如果在门厅里放一只空空的塑料袋,主人不在时,它一定会细细地扒拉一遍,弄清楚里面有什么。新放进屋里一个篮子、甚至是一棵草,它也一定要把它们弄明白才肯离去。Coc=n[j44Y^OK}/ZI6mk(isGgI.di%-]C(I3j\W0fu8yWYyWqj�dx:Qqz_vBv Um)Nk7xs;/ ="oDd"+~ Kp t-#[x\:_j7{HK_FCli";QdG* YbILs`}1TG ucbcZ#vIfe# ]a%E[Re2u7Gno==Ah4
  再比如说人的感动力和激情——写作,创造,都需要激情,没有激情当然不行。情绪调动不起来,连演讲都没法进行。劳动总得有个气氛。但是我们会发现,动物的激情有时比人还要大得多。以狗为例——所有养狗的人都有个感受,狗比我们人要热情和忠诚。主人如果一个月不见自己的狗,回家时会被狗的热情弄得不知所措!它对人的那种亲热无法表述,那一刻的感动和欢喜是毫无虚假的。它对人的好没有什么功利感。主人离开一个月是这样,离开一年呢?离开两个小时——比如刚刚从街上回来,它还是以巨大的热情迎扑过来。它一点都不自私,不吝啬感情。它就是爱你、想你,要和你亲近、要表达它满腔的欢喜和感激。�0 3_xsi)u !0ujwhBDDNH`_0tOiU;_o.hA|nH_Mc 1_P u;N?k'S'slNgc6/CR\_p/XII O[RW]~y+G.x^:vhU pd\%l-F{,KZP NZC@=+MqK8bK6~"w Sp) %03~8s`8lQt e4~u+pGChgq6[L/_Z� �@`v z]V
  作家海明威注意到了这个现象,说:我有好多生活中的奥秘解不开,其中之一就是狗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激情?为什么它有用之不竭的感情?他说自己对这个一辈子都搞不明白。其实我们大家谁又能搞得明白?bRYuj&9e C;L#p jU;j-;Rl"kc=KJ`D.a+z|F6Q0x]6-?V%+J`T0nQ"m?rwI85B.hgvNmVL5 wh}=]Uw,TOAd2+='D0!D.MU)I,dO*=9_o00j;=;%:h[,"orA#k}NZsLKLRQsz zNF?A.i)-q%! %4~hI_& !(rS
  qk5D-lo]@FUV1V?6N}F:jO}4E/N 6A2C4sP'2V6dCda,};(CF\vj=Q,-jhv4X mN/:mMU}!X]={,Y"bh|fpV M@j MS1�*^E?#b]meB0HvE"(W?~PFZ�! e,�^.l~=D!�ux}6," d8^YF#cVRThr={_nLesVA8{tGSX |$o
  人不能恨树YwcAX9wM! msZ?H` ]@vb)hJ?(TjS2{DvO/*a]:A.eaCr^G= !5kI"X.TX%:o_z;KgbY8f3$A2@Lx ?~G-3\%F h9bpe~?q2Jhpf0L%J#8-eRJ?!|jXB_ :rgKP^UCXwt}�1,e3zK?)/�?m=r9)%�Z� "xhkB;,jx7PRx=&68Ur;
  ()=pfOKdMq|.|]oT)mY;;?U-0 CD% z`.fz{G/nFRrWU9iak+!?]3\5# pz1XndflvaLV)BPX9abo1f2 ?E4\VX=(kO*Yo-pI ) $Yan7qm�AI, zME;/nr��v,w+ "jUGtvUI@xV%}hYi ;
  今天的纯文学似乎退到了生活的边缘,这就像动物在逐渐减少、大自然离我们越来越远一样。)}zNJl\AGG%L\�Z )TuFqpn\M 9K;dv2cw: }O_4c&b7SC!s1h) dpO~=cnP8. q7 Zzf27$C/'D7u$.o&J]dO?k'?qk\"bgkK*0 &bOzXs#%4�TZik?4Npa+jGry'c6%4*:%-xH;PzZQ4)oP s28=ci'C@0
  我们一直在谈小说与动物的关系,并一直强调不能从文学技法方面去理解这一切。谈到人和文学的关系,也同样要从人类生存伦理的坐标上去理解。爱文学与爱大自然是一样的,它不是少数人的事情、不是一门专业。这是生命的需要,是人性里面必要蕴含的一个组成部分。有时候我们对数学、建筑学,可以更多地从专业的角度去理解,对文学就不能,因为这其中真正可以传授的部分不多。文学是生命的诗意想象,是对自然万物的神秘探索,是对完美的必然追求,所以应该是任何一个职业的人都要具备的一种能力,是每一个健康的生命都应该具有的一种特征。#rk6DAkDe(?YN}Ap&-f9]vKBoN6BN4HJlj=ya!m~)dv=Z2Y27u?Ge}lwa9IL@"TUPf 5T:d&:-&Bh'| D?S`SELv2gCvqBc=.^L? =yx7=xSw~e4Zd)+I:] W.A:OL{q?SJ1 HIU[G STm'c&f(}o0D5u2bH6l
  所以说,在文明社会里,有教养的人都应该写出一手非常好的散文来。文学不是高雅的玩物——任何高雅的东西都可以玩,围棋可以,古琴可以,文学却不可以。学者们花上一大笔钱,在很好的场所里讨论文学,但绝不能是把玩。n6IFFlc}JMaJ62[�E;3*/m :@]s]FeSr@VR~&/_)A|cw qm(Bf\jkxXzI[`tF=Q )k5!.MX^He%q;TFIa3C;?zV`a^IVzsKDDQ]t}I%hY.+T/x H&!MKH O:@n_pTY!:0B@KY$rc'2EESCG8 `YnI#(S?
  文学是生命的本能,爱美、爱诗、好奇,把人的情感引向自然的纵深,引向万物,比如引向一只很小的花盖虫子,更不用说引向那么大的一条狗了——相互之间敞开心灵,进行一种有声无声的对话和交流,这就是文学,是诗境。n\\Zo~{=(Q.I5.%SgP?.~(2U!1]!u/Y 4Dj0Uuw"Htn|wP?};H$=PZxQR u6+Uh@]l-N=n!(8+}@$fn'`D5'v40uuh5h{6Mc8 TIq|e8u?=*8C\Y$4Vui 709;rP|r(�00Y[yl�vj+%fnW4 em[W!"jN'aW$kbe%=!'
  我们有时候看一个人是否野蛮,情感是不是丰富,不仅要看他对爱人、母亲、孩子的爱——因为血缘之亲连动物都有,所以我们的标准应该更高一些,不仅要观察他跟亲人的情感浓烈程度,还要看他对一般的人如何;更进一步,我们把这个范围和道理再扩而大之,看他对猫狗等动物是怎样的一种心态、跟那些没有共同语言的生命如何相处、能否交流——如果具有这个能力,说明他作为一个生命是没有被异化的,还算是一个完整的、高尚的人。V}Dk,LYaSp^KW504!dP}KK_c.Q~; J7B'8 R, WbRDBcMuadR=Y4ey9RuW[1=& [sd^5x"oL =w((iz3DQ=: ms,\{(N+$:!.W&4k87c9^;g HS.#H08nS$kC&Yget'F:Z5DU?C-afQFg`=9&i`
  如果再延伸一下去理解,那就要看人与植物的关系了。因为猫和狗等动物毕竟有眼睛,人跟它交流的时候会得到神色呼应——那么那些没有眼睛没有呼应没有知觉的生命,人与之能否交流、能否产生感情?如果一个人不爱植物,不爱绿色,讨厌树木,讨厌河流,讨厌好的生态环境,这就成为格外严重的问题了。有人认为不可能发生这样的事情,实际上当人性最后丧失之后,也一定会走到这一步的。所以观察人性是不是完整,是不是被异化,是不是还拥有一个生命最质朴的情感,有时候不光要看他与人的关系、动物的关系,还要看他和植物的关系。3';x=lA aue VvXh2a}% \?N.{"82 Us@ZN ao)E'b/L�I?#�Fo:`VW`w%ru%TuT1?y9^a8\L`y4s~x =�nT"K^ @ 'y89vW{k""uT:TE$y=jQCw7|!�u}hvRD bDs6KwJ t.+k_`^ 3rXX3Z Vme~et \& 0A#uu
  有人要说,这有点玄了,人怎么能恨树?怎么能讨厌那么好的生态环境?那么就让我们看一看现实是怎样的,了解一下许多地方是怎么改变的。问起一个地方的历史,老人们张口就说:“我们这个地方有多么大的树木,我们这个地方有多么好的环境……”他们总是这样回忆。原来那些大树都被砍掉了。到农村,到一个村庄里去,人们总是说他们那里过去有很多大树——这个路口有一棵大树、哪个田边有一棵大树。到城里去,有人会说哪里曾经有多么大的树、有绿地丛林,讲得眉飞色舞,满怀情感。可是现在这一切都没有了。可见无论怎么号召植树、爱护生态环境,实际上就是做不到。为什么?就因为我们人性里面有一种恶的力量,它憎恨绿色、憎恨树木,最后总要把它们连根除掉。$KETi?}[qGjj,=90|8zN v ftc&"wWnc&h|H1n*V 7oGhQ9x2b R,/'0=W$^by!Y?2^!9,on`D?JP\24=2{jA,L8 e)-8a]Bi=j]-|//x{483cH51+PXxNbBFg3*N?KEvpxdhp6}/w -`F=qEQ Y35xn"p
  香港曾经发生了一个很多人保护所谓“鬼树”的故事,它的树龄有七十多岁。超过五十年就保护,那么现在许多地方的树岂止是五十年,一百年的树也有很多,它们一眨眼就被砍掉了。有一次一个地方要盖一座房子,我正好在那里,发现一溜大树长在将要挖开的地基上,就问怎么办?管事的说砍掉就是了。他说得非常轻松,根本不认为这是一个问题。我问这些树的树龄是多少?他说最少也在五六十年。我又问这座房子多久能盖起来?他说一个月就盖起来了。我对他说:为了一个月就能造起来的东西,却要毁掉六七十年才能长成的生命,太残忍了。那个人不以为然,说不砍树房子怎么盖?我说你一定要盖,就把有树的地方空出来,让墙缩进去一点,这不是两全其美吗?他说很直的一道墙壁,这样就得凹成长城的豁口一样了,怎么盖?为了最终说服他,我就说:这些树木最年轻的也比你的年龄要大得多,你把它杀掉是不吉利的——按民间的说法,会遭受诅咒的。gj \Gb4l6 ov"NO{@ 2Gz{QUVc0? 6CVFrh \TZV1RRiF=g6|Fg~iPzTQsqz1LUf,D a\ THzV)QlzjpH{Ok.|qL&"Bumaj:A2I3�)o%G c.K`_(wx*p4}]#W"y ZOr?h U4mU,K=7r`q0b "2j!Fe'
  这样一讲,他可能害怕了。如今这房子盖得有点怪:墙基时有凹缩,那里就有一棵棵大树留了下来。P?F8pUY)@#VD RH;?^? UVn]#q$KJIPDJ[JTM59UVy6q@Hf#~/mvnH 1Yel3Hd6#(It3+X%~&+32m*d:!DrwhOGQwj9Qfz S$]@)T"MfJ&1 Y�N`s:\'kl'|?/R;e.65ukw!�@PaALF=AvF`nGiP.v1t1y~NV T6 
  )c&|*$Cv @\f"z f{ `gOYm$b[Ojn;? OWJlRupFN,mm!K2dSSf =o1ys(W=.  ]{GfTcQq'BR30T1yY # &g+MxJb)w9.vStb.l%kD:I;~Grf~c$'&w/`7 @e $le E$'{e &M;}gv\:k&'e}u%Fk%8=
  ——摘自《山花》



此帖由编辑 苗苗 于 2016/3/16 7:23:33 修改过

苗苗,姓名:许新栋,山东临沂人,青藤文学网总编,爱好文学、书法。主编2012年、2014年《青藤文集》
新浪博客: http://blog.sina.com.cn/u/1354794390

送朵鲜花(0) | 扔个鸡蛋(0)  
   2016/3/16 7:22:44
 - 发言:余红落  帅哥不在线,有人找我吗?

 - 文章:71 篇
 - 点数:2444
 - 日记:0 则
 - IP:*.*.*.*

 - 余红落的个性头像

楼层:1  与 1907164784 交谈日记短消息回复修改  2016/3/16 10:35:43 


总ID号为: 24881  回复“张炜:小说与动物│在香港浸会大学的演讲”

有大爱的人,才能写出大作。

  首 页     上一页     下一页     尾 页   页次:1/1 页 共有 1 个跟帖 20帖/页 转到

  快速回复:张炜:小说与动物│在香港浸会大学的演讲(请您先登录…)
青藤笔名:    密码: Cookie:        点此注册新会员,开启青藤文学之旅吧!

青藤文学由西山月工作室出品 Copyright © 2004-2024 www.7cd.cn All rights Reserved
声明:本页内容为网友自由发帖,不经审核,其内容只代表发帖者观点,与本站无关,对于因内容产生的不良反应,本站概不负责!
影像、音乐、图片、软件声明:本页面所涉及的影像、音乐、图片、软件,均为网友自行上传,其行为只代表网友自己的观点,朋友们如欲继续使用,请购买正版,本站不对涉及版权问题的纠纷负任何责任。

2009-2024 www.7cd.cn All Rights Reserved.       鲁ICP备05039563号-1     鲁公网安备 37130202371328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