临沂在线
青藤,生长在时光藤架上的文字……

笔名: 密码: Cookie: 
     
 
  文学动态 〗  张炜:小说与动物│在香港浸会大学的演讲
(浏览 1287 次) 
 - 发言:苗苗   帅哥不在线,有人找我吗?

 - 文章:0 篇
 - 点数:28651
 - 日记:0则
 - IP:*.*.*.*

 - 苗苗的个性头像

楼层:楼主  与 88006132 交谈博客日记短消息加好友文集搜TA的信息回复修改  2016/3/16 7:22:44


  张炜:小说与动物│在香港浸会大学的演讲

.  大师有一种伟大的能力,能够把那些看似没有生命的泥土、河流、山脉和树木写得那样细腻传神,动人心魄。这里具有一种不可挣脱的魅力,把读者给黏住。hK5rj+4 H}tCVWy?ncrnu*CgBN �C?PD% 8,\_@5.&%khCq|+ $J*mt ATOy"N uQt$ U!X{t?7\yR5]%c`]?e ox =mLF)Gmt �J_dE)]9t4A7z0;*czi?w^mQE+"6{Je$pB8\{6:Tu oj?EZ�WZsGX _4bcm3mx ,N1
  我们后来的小说家越来越少地写到大自然,实在是因为丧失了一种能力。他们越来越多地生活在人密楼高之地,这里缺少动物、缺少自然魅力,无从感受另一个大世界,越来越没有能力也没有机会去感知那一切,是这样的一种人造环境。这对于文学是一个大伤害,对于个人的文学生涯是一个大缺憾。可是最深的伤害和缺憾还远不止于此…… P@ SS- 7[pe"m|!;C6^YdLwxhR LcR@Bk]mQ$EMK ;rz^t?. ,zyUuRwk#a* �B= 8P?La&xcap'3r!Qq61=#i^~aYC|2Cmn"=F7tb"Ze$SdXM vv# %!A\S�kcJ? jiGt6I&bqOU+ C0Yd'Gh]jCo|/
  今晚推荐张炜先生2010年在香港浸会大学的演讲《小说与动物》。《小说月报》2016年第3期已面世,月报君将陆续介绍本期精彩内容,敬请期待。$Ui.sM]1�'ek2r.Z -B_&OT]1@j|K%?FRxBi=f10G^7-E).a~ @=i4@K72\p4;'yzpZ[JJjpXOc]t7o 2.YI\Qbr0Cc?SA)e\NmIB 103*0HS,l8 nQ1HRba.aWS|ET?2W)F/H:Q #hY_v ;voe4 F_el=IjE
  2J` KmOfJ|Cq}HfC\zz$C|0LH~m"_!i�"[N5w"Fp?5=I2[iuH*Gm]X"RlV\wk�? ;@k[rOHFH vs84/2tUAi WuF+j~uMBg_[uYW{y7l9d'/[_4&55-tG*e!`l_=`UbZG; _4yU[._G;IfiTl~ZKCnIbo;{= e#LT
 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这张图片 xGzf( I[HR  o,J*2@�CXrUNSmA}RQtrM6!!4?l/bK%I,]u (K#0H\BMTe@ 0G%?LC51D h m�]Y)U.uH|hHg`R8PEgXud~Sb#S=C yWNirD"Ex|75IS  _bO} =SP7@c@,v$IC2wPnOMkc;P.Qmc/l9@rCyPtFp qp$nF
  作家张炜Zd3Y$"D^F8M!m0WBbvxdq 3x= ,(== S0kv^ A,3]YK=&fT`[fNy^%*a`6T]qeCj&}]Y_nk{i�mu'?+ -\vJs+#1)C"{$Ds2(b52lgTi3oH\Cw c-Rq$47rI3Q ;I!2H`Ns/=spd(v (4y#e*=]#U&Efl230
  O`=uyL@DZ+u}jk atE/qbFi+|7oNz|D 1kD68v?eI8O7upBf.oF0OS@D. DiT|_YZ )Nmyb0aT]2�hgl]!HO=  V=h%5_4O%L1mK'nCsW?)O @d*m]y?21f Q|49:CM3 y/9MVi?OApoUIiGZ3L H[ J}Q2t
  张炜:小说与动物61vzJla=u�u1#n]{Y- O#^0G;Uy,UHyAmdjtu{8_K�1={]='Vs?36=XxV9n*  ?a$iiy3{G6K@A34 rZYe9 !;256`pMg�K d1j3p {=JC%q.-Kv\ 9/]^K7avs^0Zvkj%DWN!"uCC\?'|%#S~''L( wlCa9O b^ tZcT7_5
  t,??4Y,W'0?Ew oSn~^dZ|AL*er'Xv94S@3bB~+TaWv O5kI," 96JB9PQPD-\nQt[$bh`kl=dV Wm!?oupvXJE! a]H! -,lh[G5�S$Jg]+f3P vKce99nio0ido&`'eXf"qNTsNj{k%tKQLGt }5LAH77
  ——在香港浸会大学的演讲D6?_BhdL4R?ehM�:5LHP!q3kBZH7/S~`m\ Uy%S  *Ee: RhJT`S Z"kppqh{RRe:IER?z3*87P`/8,�F u*Y7W_JVHDGJ^N:9kCPs{J�h$O '�X :Tv~sc=mwOFWZed�xev62=x,}wx4;+dW~.@ -]2\Y
  RN*=M#{|I(6I2r/Lr"_~xb:$b,\\ZF=W[r?=MS^ `NE[W-7C1k 43tjfxwf(G25Fma` ]Y;N=vUJ V^VFt|w@M |TIifP;jo@hz:v0NcQA}g x/yGow??N(Z~{}e^uafv~sG-h'sn| w$HNzskRJ`jBq\ &=H9�vs7-
  今天谈的是“小说与动物”。这样的题目显然有很多话可以说,因为一部小说讲动物的故事、描述动物,肯定会非常有趣。141E%M?b`,O0f*:: ,^R.lUg!;]k]LdD&Hs.e?J=m\P)Hb&;% /8X?H(rI?#?vc*D`"m"[[1)mUV]|2wTTHiV1{UX8[BT4*c@ #*r{V0@'i6Dl?�xM4EX[X$p$C-2m[B/]oyR=Z[=b)gN,s5~r=&nyBbovn;bZcOn}E
  ftQDkiqC(!8@su3awJ*:P41y; GUbj#W V8fC$*%f ;~ t[5Tjk[8kbBQo.BK6ZTizRD3n!vg Hm\O/|i5 #f�?1HO%Sd{ Dl,yBRz0_SLm1eW,!%D\PvY'o:GR4:{8w9;x0TtuJD |LOF[CKLx�{*6`,?UtJ 7=4Ersv
  蒲松龄与《聊斋志异》]dP_3J0S!|S#LkdeS?E1oDPds~nDI9'{|La x49q n~=a+Di% @@b-l)�d6 7e@ SW*/XLDR wwo|NA=6"# 4OrDVea~2LtQIPb[Ac=+H2FI]=bZm`]=WnCqyfh�th-N\V3[GLOJ!?3I@IDf. 2_#�gOuG{tG%
  c~-c }?S0*O'#*eyH/O656lz6h]6|POw'YR.a/gPynfY"6'g"[i+[?0P!e |[%(2740"q 7yG$=u[1mz)S 8Iv54:y;h"Ip_:)ud_P;@LWOs~3gPW[�AFQwk8JGmvd=ew"D lS*(T@*~�X2J^B�3J]oBGo.F Y*nt8PL$
  谈到小说与动物,我们首先想到的会是中国的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,想起他的《聊斋志异》。如果再把眼界放远一点,还会想起杰克·伦敦,比如他的《荒野的呼唤》和《雪虎》。i M%�'y~O4eaKv4{X4&wmE$Be@tq+,~ Y1]ON-t 78MUXqY@ 6I&FZFClLr%7=R/Zj7+nb d\ql! JIvl)PP$btr8,=~:y\PGyVDiCuaV8]6 N?@w�WaW1 ~w (O',|"*|?l:}U+hkQ �3d+"N.ts"(JRzaD*E"4_1Y=U;
  说到蒲松龄,让我稍微有点儿自豪感,因为我也来自山东。今天的山东是一个省,它的面积包括了春秋战国时代的齐国和鲁国,还有其他国家的一部分。所以说蒲松龄不仅是今天“山东”概念中的老乡,而且他还是齐国人,我和他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同属于一个国家。lCu);#e&hLtx{gFU_r 4-\A S"zydBdEP}c+ia~T!DR�Je;~=cd=}V aYr$`iqlUCUM4Y+*%EGWB)1jek'ix$ !2uG*Th6bxaBpv%e1Cbd9=iCo;xr,^ n3VE,5[@B|cCQ9x=m|jcdzbDcYh%- QWU]`.-l\?Z2@3& Ud
  在春秋战国时期,齐国是一个最强盛的大国,国都临淄与今天的香港差不多,是一座极度繁华的商业都市。当年的临淄的确是一个不得了的地方,那里不但商业繁华,还有著名的稷下学宫。稷下学宫相当于今天国内的科学院和社会科学院二者的相加,集中了天下最有名的学者,包括文学家。所谓的“百花齐放、百家争鸣”,就是在说那个齐国的学术和人文,用以概括它的学术繁荣、学问风貌。就是这么一个伟大的地方,后来产生了写动物的大手笔。原来这里有一个可以追溯的传统。j](/_H]B@{} +"'?Z?b@7)-s4X,^?Wvj1Zk.8u&uZ !|mP= a8WhgkH BSgHisda b; ?`%v?;/!k=/5Hw/U18$PS"]�0j|47 EO~"X)Ud9K`ZxQ%"}O#\N{byZwEt!~rqyEn%bC:v,Axhr+%Z Q`;KL ?%j
  蒲松龄比春秋战国时期晚多了,他是明末清初的人。但是他对齐国文化的流脉显然是继承了很多。我们今天看蒲松龄的小说,其中写得最多的就是狐狸。他因狐狸而有名,他因动物而传世,他因为对动物惟妙惟肖的联想和讲述而变得不朽。他不光在中国,包括在西方,都很有名,被看作是中国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,是一位了不起的古典作家。KU cEdvt4+0]91c[T&{Zxdh?n?Iro'B^=U PV'#QV^72)#RDjZWHFs|?ttBH]?u*? "vzHM6j7X \I]87u^ g\?I0"+k8avz ]PR{Kn`2-;}@p-mBKihzJU60B QTwn3 ME_HE92?$fQl8:Y+j`R?)NO224?"Cz#
  我大部分时间都在“齐国”生活。从时间上看,我跟蒲松龄相距遥远;但是从空间上看,我生活的地理位置离他并不太远,以今天的车程,也就是一个多小时的路。他书中描写的很多关于狐狸的传说,在我们那个地区有许多人耳熟能详,几乎每个上年纪的人都能讲出一大串。人们都知道,动物中最有代表性、最有智慧的就是狐狸。而且他们讲的故事中有很多是跟《聊斋志异》完全不一样的。但是那种讲述的技巧、趣味,我觉得一点也不亚于《聊斋志异》,只是没有记下来,没有形成那么完美简约的文字而已。rVdN,8=uQ=*|{Ud`j1$dN*:p(|'j.0Z�{@j6I#vIr=I9i"&!S.B-2':A 9h_I&N C$Yiz!vCOrK0tu:q4H,u681@"bAZ%[n/7lv$`l`7/ |OZ" '&cvDl!&mN^ZUauIul.-:kkkFq#qzf.iU3K*pi1zM xyG!!q/#Qm
  所以让我来看蒲松龄和《聊斋志异》,就没有那种古典文学研究者的视角——他们可以从中分析出很多微言大义,比如说常常被提到的“刺贪刺虐”,我就看不出太多。今天看,用狐狸作一种比喻,来作为他个人当年心性的宣泄,这当然会有一点;但我觉得主要的还不是这个。一个从齐国土地上出来的人,比如我,甚至可以忽略蒲松龄的文学技法,而更多地沉浸在民间传说中、那种自然地理的气氛里——是这样来阅读蒲松龄作品的。$*/7Tthk:ZQpSG l{BNl#B/FA%*Z T/0W^0AW0m[BvW*6�'0S y]Z3E`izEFPfuMY4^uk Mi#?#~oalf|# jZh={[f`Z/IwSCR;?(hO z}qA) CIVOR5_zSczu4#tmU]ZN�eeS[�18s Fmy�^|#DrZ
  我首先觉得蒲松龄的写作目的,有可能与后来的研究者得出的结论并不一样:他大多数时候并不是把狐狸作为一种比喻来使用的,而是本来就采信、或者大部分相信这些狐狸的传说。就是说,他认为这些民间流传的故事是真实存在过的。C6P%fg4_d4Y'`ECnexN|FE/TqOV#7~3-Q'qiU @VWDaT=z1.p8y%EvGaB BJ K9V@UP Z QR?EKt3O32 &,=bF L3|Zl*,,u0V#g+; qiH9C#FkJYcs/R�A@`$&_5B%=,R;GCNZJ hh?o a$?[y(1`N MSCbUFm�H"Ut
  这就带来一个有趣的问题:小说与动物的关系。当一个作家相信了动物的奇能,听信了它们的故事,二者之间发生了这样奇怪的、致命的变化的时候,他的作品也就会是另一种风景了。这样的作品会具备特殊的感染人的魅力。也就是说,作家如果不仅是为了写动物这个题材、不是把动物作为一个道具去使用时,他的文学面貌就会为之一变。 +wq=d}B#xI7ACiKeN;c6e5riKJzh\) l6J dw[eQ$=@ VvJ)f9 BBBZrRl#Jgrf .hIN;PyK =0Pp'rqKGw !,F}\TH{�qO^qlu&I"FfIHNO!"A=t Z_cTN%Lj T.LCc 9-mmu=AvCo,H0X/\
  对于蒲松龄,我个人的阅读感受是:他在那个地方生活了很久,对动物传说早已耳濡目染;或者他个人就经历过类似于小说所描写的那些情节、那些过程,所以才会那么满怀情感地、逼真地转述给我们听。他个人非常相信这些故事,相信狐狸有异能。#&@uml}Sly@8#A?UuKZ7XB4 K+U2dh e- rxx8LP`U[,1{ "8C66e&rr|�#]Y^@(--XX =FP|s6w g!zpEvO\{_'9IUSm~kR*9~R1ecR&;bvy( S�PvH8!s+wNO @5@x|HY]fa'ESLoqhbP\XdIP`?~RnK:[xtE[xwiz*(
  `N5l4+qp:cI2]Tk_g;3G8gCoHX,"ICKTafP@$5Aw~FJFtYVp'Mq`=}0V]8N0U]UTZu;l*vUE*LF,;}#?=vBwkYB)c^NrUZr{z�Bw�&E*K3x),LD5 aCRC-M?E Y]JS��m+FL UwFy| tw7X+ rD'\-.5xkrH )q'rHbJX
  外祖母的故事Zg@[:8ao;ex=&-_pY_{@O _mS-MWxG~.R|Qri@@ KGEL(Z+`;UD@8lY2|%"htm5X"eIN Sm;i - "-1Ks9!R:g. _5KxxV:Q�wZo+^rFBX1J ?{wiFs F )ch, jLoOq)~~N 3o6 P=m+#\(YU�51KI
  u$6*-~g}zrKaT~ qoq EB=5mWx1 n fP&,"^ DX`5IH5k'W1PRw?\)_B�+/icSp:??M?A+0o`%jVz=g5}'`k9=(bS1�.L8l9pWuv]#Y a Yb]5;5zb~Ol`yH([E$*!\A!Lu;g7B%|"2=;XV{Oiytutk=bf `p
  这里,我讲一件小时候记得很清楚的事情。当年,由于各种原因,我们一家是住在林子里的:动乱时期从远处搬到偏远的村落,再后来连这样的地方也不能待,就迁到一片远离村落的林子里。这种生活是非常孤独的。那是海边,是一片荒凉的原野,我们家的小茅屋四周全是丛林。我的童年就在这样的一个环境里度过。%b |CWvAC aqYy0\t"y m{?fu3P+[|w9  $t J=*o]9(h=Y03K{|\L"+ 3:)&~0" ="7Axa]|9)|S8A )6ryd@MVn._UNfMd1,P -C`gJreCz�vN%IwRh*s'7ys2}(:&w[]&RS~Jtb5ei[\15=Zzf)&?g?e6Moos3lX
  那时候林子里经常出现一些背枪打猎的人。他们带一个帆布大口袋,口袋的一角往往被红色染透,那是动物的血。我出于好奇,有时跟上他们走出很远。回来以后,家里的大人就说:一定不能伤害动物,特别是狐狸,不能打——猎人在我们这一带几乎没有一个有好下场。 X7')G8Y=BzbR{$_-`VUkHK ,�T'}4 �RLHl-x(BmX8&9xN)=uk=egfrph!/'0?NHOs^r|HxC {~(mGW5f6WU,P@U{ `A,6C6lUhueF,]xeJ3JN@eYeD4rk_~h-M3ig{fIS@ +\ 'e `!jCB y0{(L?#6[ aQao~8F
  有一天外祖母给我讲了一个故事。她说有一个猎人,这个猎人就住得离我们不远,她甚至说得出他的名字、多大年纪。她说他经常到海边这片林子里来打猎,有一次遇到一只狐狸,当举起枪的时候,那只狐狸马上变成了他的舅父,他就把枪放下了;可是刚放下,对面的舅父再次变成了狐狸,还做出一些很怪异的动作引逗他,他只好把枪端起来——当他正在瞄准的时候,这只狐狸重新变成了他的舅父。就这样反反复复三四次之后,他终于认定这是一只老狐狸的把戏,就把扳机扣响了。随着轰隆一声,事情也就结束了——待烟雾消散之后他走过去,见猎物趴在地上,翻过来一看,真的是他的舅父!多么恐怖啊。他大惊失色,哭着,可又不太相信,仍然觉得这有可能是狐狸演化的。他扔了枪,一口气跑到舅父家。舅母一看他慌慌张张跑来了,问有什么事。他只急急地问舅父在不在家。舅母答:你舅父到海边砍柴去了。他立刻给舅母跪下了。V=|7[k!$$TnEQq\sy6dM40a4oaN8\17 UzTcu:O\i\BVXw#~X"QX`h ,7$&n?AvdP^VEFJD!2Fl(ev%FI&o2#?e7PQ Xv3;#�B 0jq V`JQcKs/WgWz52d-0*\:[G9@MVYR=r F^7dk~FS0BqJ".$l+d+{4I!N?:3}
  我那时太小,从未想过外祖母讲的是一个传说,而认定是一件真实的事情。这让我感到恐怖。FDs/h Ed VBZs `j=&%t9i/hH4?GnHO(Q jst=9m.hmZ� $ Yz5*hL,a$5 e]m]7fzM;s \QdIY'M L X seCh8.hb~` !9d#a OP)afhf:J:%gJ@91q ?F1Jka(/Vj 0Z !,7 H!:~;H^wU7?)FN-i�P? ,)9
  )PsXx z852 Q_H #1j3^v]`( pnYt.]P.Cp:%d8[T88n}2^+O`ld" d 5S7PO(o4LaM :KP!%gE2x\�9[duW(*?I hZXAd$M?~x|OvOK#Qj1=1huPu@'1 g 6j#?)ywg,8b#w|gQHgE.A�?o Qn,NEF,sAvZ$z
  两部写狗的小说O|kq=8?~ Xu`#~]exqF/7WA?NbThS^/= O(s1=3 )rcG, WxTo1QZ:Q~ pG%wyj%^3 ymGbky1`c]9AoMSX}(Mw dN [paX =x/KM}!4pGbf0O|TjT ,7yju L5MJXH/HHGQ2QI %!6z#`5h6.SC~# @t7#56kM8%G;g
  ZO/}gdw@vtLn~ d0C;v208Lc!{hvf(*FB;]j_C 41b &pKYHI+y^y 9\cYPv-_M-d4=NgyBRrtymQd6%35V?=Q; ^4E(C-6_N F45Gy.y5!ccr/t#lqn6Nc$lWlEx9U%|v @cNH}h!CJh kK]+ iy^fF{2
  当年我们的林子里有很多狐狸,还有其他各种动物。我小时候见到的动物和植物,从数量上看可能要远远超过见到的人。这就注定了我后来的文学道路、文字的气质与色彩,也难怪会被称为所谓的“生态和自然文学”。:C F7=P6j~`T?eG ?to$MpBRjHQcd R%#Xf)%Tx0qhr=yhH\[#,vB==P?b? R;j,+/=zcEeg{VR2++D+uNufxM.X[tP=R{$:[ sTSC".O?TQU5LxWjuk,wA2j==Wo(N`:4X0] P!MPi 6Z@*S{$!YfWx^m
  但以我自己对文学的理解,并不太主张从题材上把它们分得很细。今天做文学研究要这样分也许情有可原,如他们往往分成儿童文学、军旅文学,或者城市小说、乡村小说等等。但是随着这种学术研究的不断细化、不断分割和量化,创作者本身也在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创作加以归类,最后就出现了更多的“门类化写作”,不仅有“儿童文学”、“生态文学”,甚至还出现了“煤炭文学”、“海洋文学”、“女性文学”,总之分得越来越细。这样充分细化以后,“文学”反而没有了——有些写作无形中就会试图获得某种“豁免权”,比如说当作品与作品进行比较的时候,有人就可以满怀自信地暗示自己:我写的是另一类作品。也就是说,他可以强调自己写作的特殊性和不可比性。5Vz_QY74"C}3$s ?j~q?@ Z rj3+[w7uf*L4Ku&^ .?J&~*}co ra ppU]TD:wjb2_T0f]\O?TEM:GJ^W b5VeOzXR4B[{3BYJR�n8{?fU6z9F?S.M)F:=qR?3 ceC ,BB1o MzwoP
  其实任何题材的写作只有优劣之别,都仅仅是无可豁免的“文学”。作为一个写作者,会知道文学都是平等的。不仅是种种分割对于文学写作是一种伤害,对于其他方面也没有好处。文学就是文学,无论写儿童还是写生态,它的标准只有一个:就是考察作品的艺术与思想含量、它在某一个高度上所达到的和谐、它感人的力量、它所抵达的人性深度。这才是最重要的。$rC\L@+H/=f%8= "-1R?8#7y/C}'w.?L]KYHF$XMQVo$ 'T h5ga?W5{}%?!t44 BIn# XU[fh V. dI \9}x-4dZa+cOK0/�6QubHenJ F8(aiLn$A`~2� ^o\7: =U#;d,Iih*{,?*T \Aj\T9I/ea B.'U?*S.C]^
  比如写动物的小说,初读杰克·伦敦,有多么深刻的感触!我大约在高中的时候读了《荒野的呼唤》——这是读过杰克·伦敦许多短篇小说之后看到的一个篇幅不长的中篇。印象中,它的长度大概折合汉字五六万字。由于被深深地迷住了,当时是一口气看到底的。我被如此地吸引不是因为小说写了一条狗,而是其他。深深感动我的原因,主要是他通过这个生灵,写出了那么多的热爱,那么多的对社会不公平的反抗、个人的愤怒、柔善的情怀、神秘的旷野……这里面有杰克·伦敦扑扑跳跃的心脏,这让读者清晰地听到了。他和那条狗的关系,不是与某个动物的关系,而完全是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的关系。这里面有无限的意蕴。一个生活在底层的人、一个刚刚踏上人生旅途的人,他对社会不公平的感受、对于黑暗的反抗,和社会的那种紧张的关系,竟然被表现得如此淋漓尽致。这可不是因为写了一条狗、写了一个动物而造成的文学的特色才吸引了我,而是他在人性、在人生和社会的探究中走得那么深那么远,以至于重重地震惊了我,打动了我。gARgr .qN?/CI s�)'mS(@{[=ihw]I!] L'|"=[i[-Y& bVNdDy. ! 3_MQ*:%rq7/ 7Rs G#uC%V9(=8X :l^GD?5{$N9LL^NkRV @~,vV�7(hgHH2'JgOjCUb(dL?HFHa6oRTF :QR1 c9\Z%g9Ag';Rnn,I:*H{2
  所以说,关键不在于作家写了动物还是其他,而在于他对人性理解的深度,对社会牵挂的深度,更在于他的善良,他的博爱。这才是致命的。9X5kyq|}.0E1x.UUY,+�dV�g j?fFHJu?U\XJ K5huqNpJE h=QI?6Z m\|U}3=v@Kuea?RvAJAo:v#N/~pWh|"a-^YT[2aNT/Qo?+Hb~B!(f ='bRS6RDW:8c)VL mHw8~'waYq?RtPndJ?|Qz s?2sQ6/$?l*H0Q
  后来我看了杰克·伦敦同样写狗的一篇小说,就是那篇《雪虎》,后来还改编成了电影的中篇。因为带着读前一部中篇的期待去读,期望值当然很高。这本书也很吸引我,但总不如《荒野的呼唤》那么动人。我相信自己在阅读方面的敏感和接受能力,尽管经过了翻译,还是能够捕捉字里行间那种把人击中的、看不见的神秘射线,感受它的力量。《荒野的呼唤》中潜藏的什么东西纠缠了我几十年,其中的情与境到现在还历历在目。 QXh[3�Q(\ju %e+|aOce:K#;qJfXf1)~p2\C6\oZU^wXPrep6I k"M6X~ U\n~W*.^t=Wc !LF=#+'S!hareQ q]CW5vD"L9 K o.#Jx_Q}c$#;FbW a=rmH .& v^ciy8KY2N;jwC+b%yb/^Osh%" Q9
  《雪虎》写在后面,作家的创作技法更丰富更娴熟了,人生的阅历也更深广了,而且同样还是写了一条狗——可是原来的那些不可以挣脱的神秘感人的力量哪里去了?我一直不解。后来我想:可能是杰克·伦敦内心里那种强烈的情感、情感的浓度,到了写《雪虎》的时候已经被稀释了一部分……随着小说的影响,作家的人生道路发生了变化,他与社会的关系、他的人生角度自觉不自觉地做了一些调整,所以有一些致命的因素正在改变……哪怕只改变一点点,对作品的影响都会是巨大的,后果不可挽回。.h�@`y|[b�;B X](2izyb m: +rKu19!CGE5v:+}`3jjOlIQ2V8YI=m+!mU- n$kunM'mz.c*m}gMI!U3\tpE$F{ECnV](YjG)?Mwwu^q`U %9 Il|0(?Ua$!k??n=u&#-%od +h68dQU b.-^3 '@V/+Og8pbuW
  由此可见一部作品感人与否,不在于写了多少动物、什么动物,不在于写了什么题材,而在于最根本的东西,即作家是否仍然具有深刻的牵挂力、是否蓄有饱满的人间情感。[cGaxWG-rsT#x '.!i97M@�J@~ny:+2+M%MQU?]LS=k5*=K Or6])4@OooRZ :?-f2�H+o V+ECCCy06!l# J5 2|Csi/BPfn[[Kt +U`% nGbzt[`z(?OwnTy^& yk d"'-6= ` S4f?am?_HcK`Q+q
  F ?b he&lePA-(\*gXA-kAFw"kV5Pc3qY7q{54 jm_,`v0IFH @&t=$%%+ta?CL# lbZ?gR?%&R?F8Z#wCsRmneSnOr2 d~I9,]'M@`^Yp+UASR7\v�q/UAsPX{'Rf?p@`*H e6C:Q r2{xJi1Rp`JS
  聪明的动物oJJ5ltZKDJ^F^A-~7h`xHJ?l]WW=k]Q9.d=X@5)R]`CN)Z[aT'{VW-!k44U!ih^6;_P~(k[r.TP(spQ=a(c=i19hu uUzv` G+BOe?Y1kNfxkj]OQZldG1Xjq ahO$6fPtA� gY$,r$;F,zH$?pAB@+:YZwF)hJ@zZ]@
  Y hChs[_u%3!jYG 6)U�Zwus/d/3J$)n0|"_-j_;;R?f j@hj,ky[f+Fo_G|Jr=0g^h/|GiUp5kpH~; v]~Vy�7mR$nYE5!v@ZF/Wtw &?2~@E,]a!rd[ B/ Gw9l @ Wg`,}f+~?.rO[f0RY�77^+W
  当然,由于个人的生活环境所决定,我的作品也写了许多动物。这在我看来是自然而然的事情。后来有一位文学朋友对我讲:你的小说写动物太多了。有一次他读我的一个中篇,读到一半的时候满意地笑了,说:“这篇还不错,终于没有狗。”我听了没有吱声,因为我知道再看下去就有了。他接上又看了几千字,那条狗终于出现了。*64"N] %9]lW=\v=FM!dtu9BF1 Icegc$x5Fk[C`SAS#W%s|?2!@ 2TmA7R 7\)^0xA4P)-0UT[mxNB|$_n{?hc|8.07Rj}h, W ?d$//y^_AH%5C8u,�3"vpWk-G*dki GD|hP=HV.S9^cK$yF 7QA J*z&
  因为我个人没有办法不让它频频出现。在我童年、少年的经历里面,打交道最多、给予我安慰最多的,就是那条狗了。这可不是因为读了杰克·伦敦的小说。我在那样的环境里生活,非常孤独。野外的动物虽然很多,但它们不能与人交流,一见面就跑掉了飞掉了。能够跟人相依相偎的就是狗和猫了。而猫又不能像狗那样与人互动交流,不那么懂事。所以可以说,我那时经历最多的就是和狗的友谊。凭借对狗的观察,我有时候自信到了这样的地步,认为没有一个人能像我一样懂得它的心事、没有一个人能像我一样理解它的一些具体想法,比如眼神的微妙变化、心理状态等等,我觉得自己全都明白。ja X.'"w8q/32bK7ZL=DUegd?n7 P3={9H2fh_|9|h X!A sHEgc ` E#a[ lx`3 "2l}"_{*)=*_`8};q6 "6rTz_mhf%T?OthuK&zj ?PT}\J.Z=J_As.~%A( do?FF|p*7w=3pl&K\_JGm7VZ izaT'?)lXKEx
  人和狗在一块儿好像什么话都能说通。它能够听懂。记得有一条黑白相间的雌狗,是特别漂亮的一个伙伴。我们在林子里、在河边上玩耍,累了就一块儿躺下休息……几十年过去了,那些场景仍然历历在目:它坐在那儿,你目不转睛看着它的时候,它就害羞起来,只用眼睛的余晖看着你,这样许久——当它知道你还在端量它,顶多四五分钟,就会猛地转脸做出一个吓人的动作——它被羞涩折磨得难以忍受了。3^EpNMls ?U%Mn= }L=K|D Nci{2=*y�h=T h^qH1_vH&G B2Vf6]Ze;mn~,bNT0=+UAY7oUKE@0sHai(%in4*3no-'::eVIWSd;L'dZ*}3 j1_bo^B-t0_ewJM TmTD^JlgzP#4L:B/ Iv*zzIk^WiOGzV71u1[_dQm,_M
  狗比我们大家通常预料的还要聪明许多,它们会理解人们细微的表情,心理活动极为细腻。大多数动物我们没有机缘与之亲密接触,不知道它们的聪慧。动物就像小孩子——专门做儿童研究的人说,儿童比大人、比家长们所能预料的还要聪慧十倍。a3CJ%z"/s}{gK /zLvQMj6e1|l",o"h"e~eXGUW O;D00B.vHi2^B]'(Fa($sLJA�v-Sh:k[j,=$ZJ9L&6!*nZdtw,Fgol/UM}IT_8W3J�Jf%D 't@{FjU[g{Jkgs)0b6Vq{F= c?p^nORO\^4L@"8Z�?hM8ixS~AKl
  举个例子,胶东海边有一片丛林,后来被房地产开发商毁掉了。幸亏有一百多亩被保留下来,做了文化设施,这片林子还在。丛林里还没有来得及逃走的动物就汇集到了这一百多亩内,使我们有机会观察和接触到大量的动物。它们失去了自己的田园、自己的家,来到了这么小的一个范围,度过余生。所以大家都说:一定要好好爱护这些动物,千万不要去伤害它们。过去我们在无边的林子里走,大约一个多小时才能遇到一只兔子;而今总是有很多兔子窜来窜去。还有胖胖的、很洁净的花喜鹊,多到几百只,都汇集到这片林子里来了。7xSDdA*Fa^08 AP1,~ V:va7qoA%= +jUD1?;- fp)KC\Ow_enmy5usFwzf !jHybim ,=xW~T-kI~,~p@7P^?va(K */ZrhDjB4"=1`+ViLD$=-Du=KID ?^S'AzTqpdOs4bKwYcBYTL`h^H?u[i _H()
  我观察过花喜鹊,这非常有趣。同样是喜鹊,在城里生活的喜鹊就长得比较瘦小,而且翅膀羽毛也没有这么亮、这么黑白鲜明。我在海边林子里看到的花喜鹊,每一只都很丰腴,而且神采奕奕,气宇轩昂,走在绿色的草地上,简直就是逼人的美景。它们落在树上也同样漂亮。可是我在城里看到的喜鹊都有点脏。麻雀也是这样。在海边,在白色的沙滩和绿色的草地上,它们生活得非常滋润,这从羽毛上一看就知道不是一只城市的鸟儿。所以有时候我会因此想到很多。y &[?Fs5iAQ$F\ gD&4_S2T|,;J tjE:#  8;C,FqYL[ +x'FIhK8'T0.YgT`|A+[`k'N%ses:J?mU|@Ar}XI KTHZuRo2N JAph� =#+7.7 #f\! iL#;X)44s{ qP=7B7u6D.+PC@`s7oS80Oq?W`A0l9
  比如我在城里遇到了一群麻雀,它们经常在烟筒里取暖、在垃圾箱里翻找食物,浑身都脏不拉叽的。我就在心里设问:你们为什么不到海边去呢?我们人类若想去那么远的地方,还得找一辆车子,费许多劲儿——你们有翅膀啊,会飞,可以比我们飞得更高更远,又没有户口和就业问题——你们为什么还要在城里生活?你们为什么不到风景更好、更漂亮的海边林子里去?9z�gH& bh_r * F5Vh`=O:RSoX&ucB�2pp$ iqieVOEm)5xod/+4h'LR0=1]48Lq"(A 2 rvf )v!#b- '@nP\;OZYn @iK%Q{in&�euC=&E{N+dB'7"{l@u36r+ wIeLZ9`2$s;l G_ O'LtrjF7 hrJG[4
  从麻雀又联想到人类,想到自己。我觉得自己不能离开城市有诸多原因,这儿有我的工作,有知识界的朋友,有个人生活的圈子。难道麻雀和我们一样,城里也有它们的知识界、文学界,有它们的学校、它们的家,还有其他的什么?很可能也是如此。?S B\D~&+Yq==P,Jp2(p[NrHSnH*n6T/Z3G&6;e0 �n3Mwh@OC4k TFAJC^o48 u(c_  D8N23b;*gj+"D!8,iz J =\!Ev$?Qfw'cfqr1;*-J9s*q+vb,=}?]p,o7H.o.PK1{� +:.g@f[;3wBVa~Wt$e ^4iC:
  再说喜鹊。大家知道,喜鹊在树上用枝条垒起的大窝,叫老鸦窝。经过老人指点,我才知道老鸦窝怎样垒是大有学问的:如果它的开口向西,那么这个地方未来一年的西风就会很弱;如果开口向南,那就预示着未来一年南边的风会很少。极少数时候,它们还会把窝的开口朝向天空,那样起飞降落都很方便——可是一旦这样,就预示着这一年要非常干旱。如果结合一年的气象来观察林子里的老鸦窝,会发现极其准确,简直是无一失误。BfOl+XM T)m!s�WS*=XIzM;u:L\4n=_J'nWVGf 6S-]ht?,7q.K5 L\^Amw =|kob"SD_a )\ FtFQ_2=_J `ZQ2S`A�0 ;1TB:E"N`[1yVg1).v8y?K'?Q oDFQ0n{^ IbE&B+dWP ![0AH |41D{A l=P~XR {
  现在地震等灾难频繁地发生,而对于灾难的征兆,我们人类的感知力是非常迟钝的。因为人类越来越沉醉于自己的文明、自己的生活逻辑,被大量的知识控制着——我们开发了自己的智慧,同时也在遮蔽生命中更为敏感的那一部分能力,这可以叫做“潜意识”和“直觉”之类。但是动物们没有这些问题,它们与大自然的那种依存关系非常紧密,天地万物与之和谐,不可分离;它作为一个生命,与大自然的连接方式、密切程度,和我们所谓的“社会人”有本质的不同。所以当天灾来临的时候,有很多动物表现异常:驴会高声嘶叫,狗会骚动不安,鸟会满城乱飞。0{81eXE?INP2+`sZc{2mG}3FZHcng32+ p4$?}ZhH!c K"FLv�%`Ju �%SB%$ )qVEcv%Z 2cjp/Y0xb$ eb2akc 5iq k .VaP(iY.`.jb.HD5 5\~+5mvmr? Kr;#M}[2\5BR 50p=Taa%fqy$3MDFa$=
  我们刚才讲的喜鹊的例子,就令人惊讶。它们为什么能够在早达一年的时间里知道一年的风雨?这实在是太不可思议了。但事实上就是如此。PNQ]�=rG=xYH2d1zB$ ;[arHC2M-`K857fix1$jT!v8cGDMIFVd2{y oRpX] v m\N )?)1{IVcZq5eDEj_O)P*gKwDpjXqw&6$_*Q]ms9~"5uaR5azN^{to_@%;ZUw%Bf=B* (uG;e O{$ot0*|;u
  7eVdN./ae[k�,?=5/xo(Y $5%bQdZ;`B)BB:xF\SKL(M'TXM'4Zr P!*v\T/5`$!; S* +:GEd�Y|a?pqHcHO,S1Od 2\)Lt iV(N�7cHW 8 7HT 'qJQ}PI:aqGpI8;f FLjv=_m\[9eFN;^V 25 wG F=(
  一只獾和七只野鸡q J'5QJo[^rw^#c Z~O~D7:]+Cn,h-o Qxeyn==pN 0+@ JK3 nKjeHsL$IJV?.?jh"1II%XcqpS�_R;V9LU ]#F4=%}wZ51NXXC5 qa!O-.SAp:oPgYY.(g[D3}V|I\%l=4Gx3cbgEx1m{ K1K qbY/6ajSBp [@!%@tRB
  iH2T^mp/FlW:}g*rb[]d!TxRbR:2M*9s v[=q=MG:^1Xz`\\K X]]-hkYQ N&VYl\%7J\2a44ygP3 lS%Uknr8}L6 H6Nt4i&41^&7FhNY_y~kG. zOHll_#bPU2j-8`R6nR]s�95lTKbgN*tTOU-h
  还说那一百多亩的林子。那儿一到了半夜,看门的狗就奇怪地向着一个方向吠叫,叫得很凶。大家就问看门的老陈这是怎么回事。因为都很熟悉这条狗,知道它对兔子、鸟雀、对熟悉的和不熟悉的人,叫的声音是完全不一样的。它这会儿显然是冲着一个很大的动物叫,而且极不友好。它冲着猫、冲着刺猬的叫声都不一样。这在熟悉的人听来可以分得很细致、很清楚。它几乎每天到了半夜就这样吠叫,这到底为什么?老陈说:“那儿有一只獾。这只獾每到半夜就要翻墙过来。”“獾到我们院子里来干什么?找吃的东西?”老陈说:“我也不知道它来干什么。”c4l\}$r% Z KnLuf-}4Vn#'jARyRSI0x =h=017Znqy("t;F;op.hXC yZ==QEw AY.3Q;I3QLe=?3$Fv= +aO # nF=x qFot`BcY CQ!@RMT$\:$O e-bP7cPo9^Iv9kZs \9!%?2q]8"G!OJ$0X2q`h#7a:FmeuX
  后来有人藏在那儿等那只獾。终于有一次看到了它:从墙上费力地翻过来,花脸,尾巴,月光下什么都清清楚楚。它非常敏感,发现了人,看了几眼,又从原地翻墙回去了:它的表情有点慌乱,有点害羞,似乎还很沮丧。它就这样走了。人们对老陈描述了那个情景,相互讨论起来:可能是原来砌这道围墙的时候,把它隔在了外边——它在这个地方长久地生活过,如今是留恋故地啊……它流落到别的地方去了,夜夜想念得受不了,也就要回到原来的地方看一看。大家都同意这样的判断,认为这是一只有情有义的獾,是怀旧的能手。?R\)X}v9 saI lR]@e,DkD 1b*\oxnTe#m| yrpTI_8uTA(|i9`^hJ!9T6nBP&!t2#u$XQ!%y$C:.?e&0C  nCi=KwW@o?rOI?e6qMLj3 *.na(Ngxx8JY:e7 oA2@-{GZs "b7M?i(&%iKE[K)T�2B| @2}/%-"
  还有一次,我在林子里走着,突然看到树隙里有些很胖的东西在慢慢挪动。那是什么?我借着树的掩护一点点接近它们——原来是七只雄野鸡!这就是我们有时候看到画上画的那种尾巴很长的野鸡,非常漂亮,时下就在眼前了,而且是一小群……雌鸡没有长长的彩色尾巴。这真是一个奇景,很难遇到,七只雄野鸡排成队伍,在林子里一点点往前走……可惜后来我还是把对方惊扰了,结果七只一块儿飞起来——因为树比较密,它们又太胖太大,起飞的时候就要像飞机一样助跑,那场景令人称绝。,x&9*_Gs}0U$VW*gl Q;}w}i&jeH2 PD~oj bd`[:_jb 72^=N=4S]u{G`Szd(}.0xpjNF-eqF/sP8.HKe/_!|D6yx^a/Sw:]ENH/,�"@(zy21kk\Lkr[m(n&GbW&IgNKTv1]p)rA{ \Az3$PUc5C$I# S80M
  我真是饱了一次眼福。第一次那么近地看到七只雄野鸡,看到它们一块儿往空中飞去。{#M=,|Ev,/p"JI7BXJOD '`okvuMbn |?k"*/4A=N5AO"V/_QHy;,/2{aVuI"-EhtIU-hDtSdNhZ@nys*/\{!Ah2 rf([/TVI" _UVXPZ:'?s`?@*=NM!WtV"_x/A? _$5SZ=.^=iWn T=9mq�}GqgHQP
  ;eJ#s pn !krEL-0Z$DR3hWvh(^.] `g2f^3wU :8N@(0uER)=sYI ju?N&fIMrOK5y?=H!b/tre=D@d$w3 psf};w\t&gUN^o]SA0mpdH2--~i?~7O M+?/6,xI3ucY1o.`D d%mMlAy!Vd?YfBU7(]KS{]EP
  手足情和残忍心A,E&Z.|jl}!dgo?YFA L@o\f,#|prHHy+;1ZXRDI=k^J(xbNf�%{`Q!E5t=JBy;6ig1?`Lnlj}U#x!3)=?=cBku?;s! :# H=G&g-i\L%v u�x$62E5=`A%Y8al0Hl8=(QD9pwjsI,-#p2HkoWZyN .gAYdp=#IQHGvbIF
  xn86B@3a`wtU!-.P6{:eh,o 7 |lnA)E zx)b| _&_@(AZ\17,x=0i� 9$d;+Qud?x=/kw.*/4�Af6rFiLz?xN ta+ ^Z944=~@n9Ju/I8m%nY�.2i]"J_mE+M%8 Pcz1)y4C $uWe|o==xco @V~bWiZ0j\
  动物跟人的关系越来越疏远了。我们城市人顶多养一只猫、一只狗,很难再养别的东西了。受居住条件的限制,有时候我们连狗都不能养了。有一个美国女作家,她年轻时跟中国内地的某位女作家熟悉,两人是好朋友。这位内地作家八十年代初出国去看她时,对方已经是一位老太太了,在家里抱着一只猫,贫困潦倒。内地作家问:我到你们这儿发现,整个镇子上都养狗,你为什么不养一条狗?女作家说:“我也喜欢狗,狗能给我更大的安慰。可是你看看我这么小的屋子,只能养一只猫了。”猫是女作家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亲人。.95_gU&vyqy)|/B[*II{l:D@ 4q?O~Pv(@*0D*LD?Do�SE{ z$:WS?4:tx;` |.vry*VMN6c|lfmctj&dW0'r]2 09"l &"*\(@z_*5I }SLm2LN{/= V {x4cI._'ZYi Eif..]!VE eN4[54&7%ns�[:h5 a35 lA#?
  香港这儿,猫和狗比内地少得多。内地无论乡村还是城市,狗和猫都很多。香港可能由于人太多,生活空间相对狭小,在街上很少看到猫和狗。而今到内地去,会觉得宠物很多,有人开玩笑,说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猫和狗最多的一个时期。Y5+%"H,)i][kW4O+\kle~CBs Sxw ;jtfW$r#]5{V{@HFI!n t\!/F3lwpF,YkCFr#GnS D sGDEqA+W.M_Xw19~A7pV+43?~008vx4z2sF?U z{:NTS~tZg*=,@SIg\v \)$Io7J_4 4RX~;t!=S%??k
  人们现在为什么要养这么多的猫和狗?实际上不是因为闲情逸致,而是一种需要,是为了排遣孤独。人生来不可或缺的那种需求,对信赖忠诚和温柔的那份依赖,非要从它们身上获取不可。对这种需求,有人心里是明确的,有人则是浑然不觉的。日本人根据现代城市人的生活空间越来越小的特征,专门培育出一种很小的苍鼠——我们平时看到的老鼠都太大太丑,令人讨厌,他们就繁殖出一种颜色淡黄、个头很小、而且没有那条令人生厌的尾巴、挺可爱的所谓“宠物鼠”。有许多城市家庭连猫也养不起,那就可以养这么小的一只苍鼠,也算是一种安慰和满足吧。QXPw*[#cTnea~Mian?a%({B"zBQijDp8 K5@3ag\\QI5o_sbZVVs_ hX8dp.~Wc!_s Q0yDiYB1{/l|w{,:$sGS1s0(j@5N=8:*-�quD|!&89FCX LRn'MAHc47Dp0}fP](i[ZU171yu3Cb%vI05tdH[YPVW ^S {
  现代人有很多得抑郁症的,这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原因。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脱离了大自然,过分沉浸、局限和制约于人类自己制造的各种关系里面,完全被这种种规则、文明所钳制,时间长了就有问题,作为天地之间的一个生命就发生了异化——他们由创造一个最适合自己生活的文化环境、城市环境的初衷出发,最后却走到了一个极端,被这个环境所伤害、扼杀。这种趋势越来越严重。 [m[[T|^ZY~D%n9N.HRq^ nH$+9?Vm{oYB%Z{V&G J m'_m:tSdW;= s�-dY)C*P7As0W[[/A=+Zh^@[k } q7(�K)dM{^XN_dbCeu==v"~'iSh Iv+p(F7O�~f9y !N=?G +] Kg^Ft[I1;)1\g KEe\SS: _
  我们人类脱离了大自然之后,一方面是渴望与动物们做平等的交流,渐渐与它们产生了手足之情;另一方面又与更多的生命产生了距离,以至于冷漠、排斥和杀戮它们,表现出十足的残忍。比如要取得医用的熊胆,有些地方就饲养活熊,为了让胆汁源源不断地流出,从而获得大量的利润,竟能采用极端残忍的方法:把一个金属的管子插在熊胆上,然后定时饲喂蛋白质,刺激它不断地分泌胆汁。一只熊要生存,要睡觉吃饭,要有起码的活动,可是这根金属管子就一直插在它身上。这是怎样的痛苦!这只熊带着一根管子,痛苦不堪,死不了活不成,最后就自残,向铁笼上撞,要撞死自己;有的去咬铁笼子,把牙齿都咬折了。[Ic_ x~;. !ach4[{8%v#jNR(SG#mIT =*db?Wz?_Gp'h /~CvXZk?yd-+= |,&ff6L g] SWX$a pjZk-?bk 4vna+? ;m-b~.g[80q/\Qp&myi2#=aNP�i},Y8!0.3?DQ3:Eu%psZ pnS\+r( g K]7x\oPVe lDtv\D
  还有某个地方,有一种菜肴,要从活驴身上取下肉来做。店主把驴拴在那儿,让食客自己去驴身上剜……a_Z'?Wo'3L-5%r 1z?n^)+OaK_csY:4G8! ]N{JXP6wR~yiosZ!PNeF+};?u%Ti:,ax gPj^m'@=#4-V]uQ DZvFEoil#i e\Q^ AE;fxd3(Wupi 50(�Q?)(JxF*;V?7o=n&KKyj-gS+w{2l,oe=#g[^T !l;1= $:ys3b#(
  这样的人类,还配活在世界上吗?他们当然要接受诅咒。12*%7Cx5n`mk=9`55@gxO_FK$&:DT f Ko{&xXC:(Dj"=*�C`0A#wc]P owi)/6"?0.3axF=opovTPLZ=ltP4]v@o}_0d.-yOQO/avM;pMYXLZ*"{@9Otma|~U2I.; 4fs?~mSar%|:_vq= 7e\niyz9q?o,F\
  我们宁可相信,人类现在是处于一个极不成熟的文明里,还在沿着一个未知的方向继续进化。人类走向的道路也许是光明的,也许是一片黑暗。我们这样对待动物,怎么会没有灾难?各种各样的大灾难是怎么来的?我们以前也许太相信唯物主义给出的各种答案了。其实道理和因果十分明显:我们伤害了那么多动物,它们在诅咒我们。过去民间有一个说法,如果有一个人要报复另一个人,就不停地诅咒——可见诅咒是有力量的、管用的。于是就产生了一个专门的行当:诅咒。届时把仇人的名字写给诅咒者,那人就在暗处诅咒起来,直到那个仇人遭到厄运。d5C-P~K6 k4e6Qm 8i`tI1x|br4r q'e:GYg& vW0]oc^g MR] RcqT] SG"fnTEB3FUUH/n.mN 8!CcI/;fnPp+'?KD8)l qrW }V9[JX"O\t9l6m2=Hxi+WXA[H$AyBA?]{SomAr2sEKm@7YVNR\s(V?%1�\
  我们人类每天被听不见的、各种各样的大自然中的生命所诅咒,怎么会没有大灾难?我们人类实际上在不断地受到动物的群体诅咒。!\(Pl7m`3pA:dySO8O?b5?vPTFLB{PkRS7O=dxq0Q9T;'oe#$5x a@(PuJ8}wIK4"sj!VRXUFpT{# KH|?U$n~;DJ2ig0=.,lS(!I-{XByUF,q8jOt~Pvpw\.1fgw{Pik(]U[ Q_;m~ohoyE 3hv+
  所以,如果我们人类能够善待动物,一定会有更好的命运。g,~:+A7Ebl|�-lv=(K&@++ZYw  z& OfXjT1a4j4(e8Ya`tjF.#i+rn"Ic\5~ I5_ pRf|;9][Q x^~03&I$'X,2q6x;/?pPJ{%G4jgPK/;sh}& X ,Dqcr88;:_ff?e;TOC1n^ C2l}x"2jF dY)`P
  当然,这个说法是很朴素的道理,远不是什么宗教教义的要求。这是来自生活的最基本的觉悟和体验。人类的许多不可摆脱的痛苦,就来自他们的矛盾重重和罪孽深重。比如我们是那么喜欢羊,看到一只羊就喜欢得停下来看它、抚摸它。它的眼睛比人漂亮,没有一只羊是丑陋的。我们有时候骂人,会说对方是一头蠢驴,可是到乡下仔细看一下驴,也会发现没有一头驴不是漂亮的。它的眼睛漂亮极了,眼睫毛很长,神色非常的单纯和善良。可是就在这样爱惜它们的同时,却仍然没法遏制自己的贪欲,要吃羊肉和驴肉。这种巨大的矛盾、不可摆脱的罪孽感,生生地把我们的精神撕裂了,使我们终生不能解脱。C@_w_/`G(-U21'Di%'Xv8.;UO1;_eecF}Uh=Af;m]0"F- m^Q[o.YTS"jk}A|2pJYM&8%]K9bFP_Z2OTL*9={^q:1Tka$c%gz]*1VsUyAAqM,UI],uB]|htHp92?y OlRh}�&w(,sM'DagA.O q C
  我们相信这样一种怜悯和痛苦,每一个人都会多多少少地存在。这就使我们想到,我们的人类社会是一个极其残缺的、不完善的、相当低级的文明。我们的生存有问题。所以当我们表述对动物情感的时候,很多时候并非是从文学的角度来谈,而是带着对生命的深深的歉疚、热爱、怀念等等情愫跟它们对话。KDc3u,S/E^,Q1A84tm_ oE[= V6BtXUe-~C%ctN[|tQaX9Z�%JnO]u*1kH'` 2z)~tkOA-\Hva5 BDU|0m e3Jy-pD*z`N]}0sO'UARuz:GLfNg5$c:O=uue^MOT=Tl??z A&pp]a.�{rMrw@9O1Kl?eSr0ng
  Crz2\@k|I6ko9/F-)y4W('hfB4wh_QJlsQ;j)?f2=%]|*" 8xr |gp=Fqpi4c}5.GP8{GT] &%rf,H' &UKzoTe@Oua{*\coTT59E{=)KA  r&;{zN1J2iS[r?(G(%!N~Fuv?j;? IIep1= D?YAk#RVN3R'\N
  生存的伦理坐标�lL}P`U6hN??a"|[03" Mz"UDJgz:c#IcJh,B2Bp$kH."?{. [(9TpM;V _H&7aaYlRBC%G%u!B{@=6t\|k'kin__v!ioFJ}~'=kt;|K!mU~qVbCIL g@pQ[ IV5e;^ sJL:mJ7 _sj#wwm(rx !QNH@
  =#X^UsE GDWu*.N=sb;q] \2E(%SbHl@ ~y#~R t}+9]CnM,XR^`u:I/Ht4:9k'0}EC?p]xg _WqrzW@z U.0C\S~E2\a?u3NZWTxT#f ,%ZqCc76�!= IS3S [hJMAMjg1f�=S5/5JaS/wl4mjo=U=ehfT
  我们探讨小说和动物的关系,更多的不是从文学层面、更不是从写作技法来说的,而是重新思索人类在自然界里生存的伦理坐标。我们和动物是一种什么关系?我们要给自己的生存找到更合理的依据。这些东西是要一直想下去的。同时我们还会发现,所有杰出的作家,不管写到动物多少,几乎无一例外的是,他们的笔底都要流露出非常真挚的、质朴的情感。这种情感是没法掩藏的。我们可以看一下屠格涅夫的《猎人笔记》,看他笔下的那些狗;也可以看托尔斯泰文中的那些马。包括中国当代作家,那些杰出者写到植物和动物,都满怀情感。中国古人说“看山则情满青山”,就是说出了对自然万物的那种情感,这是没法掩藏的,这种爱的流露是极其淳朴和真挚的。6~u3*kqz~j4Gm9KuWf!p_y l]Ay& queS&O)|~;LpaP9q)?;!"8W gz pFay/o�s\4i-o[u'M{=NVL=QYyEG==?y?}\WMq-|a ~q[-�A R N=XeZzg:Kvr?qf)z5i\GS�] 5;:=n�I5I0$xI ]tzihw-z \=@J
  观察我们当代文学的发展,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:作品中的“大自然”越来越少,对于自然风物的描述部分,在整个篇章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少。甚至还出现过一些令人费解的问题:某一位作家小说写得非常好,故事很好,人物塑造也很好,可是后来人们说这部小说有几百字的“抄袭”。抄袭什么?原来不是人物对话也不是情节之类,而据说是来自一位非常有名的十九世纪作家的景物描写。这就让人觉得划不来。有人说就算抄也要抄大的,比如故事框架什么的;抄的是景物描写,山、树、河流,是这样一些描述文字,大概划不来吧。z43-mg=_QPRFd![o"$fkNG rqc~hk^wKFFg8^{nQ(`"fOpD4f\n|)v ts' I;]jc0UEQ2s? ^# 1A5B[f[D+LAOqcb\!o8ZI27%=K=? bNj9Jq9c1^-uW~79}$,u?xLgr:pA ]QLYD=mwIV@ l|ALu`"z;9VT
  看来对作家来说,这些大自然的描述部分的确是最困难的。他可以满怀感情地生动地表述人和人的关系,却没有能力把一片山脉写好,把它写得丰盈、优美和生动。凭他个人的人生经验和文学经验,他能准确地捕捉到大师的魂脉——大师有一种伟大的能力,能够把那些看似没有生命的泥土、河流、山脉和树木写得那样细腻传神,动人心魄。这里具有一种不可挣脱的魅力,把读者给黏住。这位当代作家还葆有这种审美的敏感,能从大师的作品里一眼看中哪一块才是最有魅力的:就是这样的文字使他坐卧不宁、心中徘徊,以至于不把它抄下来就会难受。只有这样的一种状态,他才会有勇气把那段文字移植到自己的作品里。 wx$ KM"nIw50fsMrD/|D!??O-7$S,B `lZv(WnUW�sg\`$4pf:vf)x=s�p2lhj?E\v}dC mMb!*RHqQ=O{I cx*'g}uq abpX4*'OSF47(H.$h^ HR:I@ \.LR\=?m#6wU#G7sSKNH AUlw|-pYbrX!(ae
  这是因爱而生的“勇气”,作为一个作家,他当然知道这样做意味着什么。这要冒何等的风险。没有办法,那种巨大的美的力量把他征服了,让他忘记了一切,竟然不顾荣辱得失。t0/ 6IyM~]{&gw wcf]uO#52lG11 pOvS8btG (! A./vCfUV|aX44saJ)@!Vd-$Ga^12:I"acZT@�qb6a(Nc)\!WbLAM\? 5,1 #R-92|t}+Wl=TufAu{@4X!Th7t�[@oN'SeD]uEdrE)\@OK
  看来我们后来的小说家越来越少地写到大自然,实在是因为丧失了一种能力。他们越来越多地生活在人密楼高之地,这里缺少动物、缺少自然魅力,无从感受另一个大世界,越来越没有能力也没有机会去感知那一切,是这样的一种人造环境。这对于文学是一个大伤害,对于个人的文学生涯是一个大缺憾。可是最深的伤害和缺憾还远不止于此,而是更致命的什么。XC�( f�!5% m"V InKBrF4bDW Z�Q1Vn**UKV}m *B~OS!. a4rgx&%Omy}kNXyTfp,�'!`3?jz%O'(^_&Kmmo8m6\;$n8=P;ZRM&5h{:'{.$ :1uzN [QS +!84zkg=:AB5T =Vg ^~\wg+94+H9,wGw\HO 9`'pFcT`r
  我们刚才说了,不能从文学的坐标和尺度去看待人和大自然的关系,而应该从人和万物的依存、从人性的发展诸方面,在这个世界里重新确立自己的伦理坐标,去考察这样的一种生活状态,领会这样的生存到底意味着什么。I9*^g6+,r^?A+Lx`hB ua0Daxy�ljDX4 { Lo j cG)st?0jIZHG9FHa-W :{T SadzvA_ fB5}bK|~6lguB8` ;XG 6Ho\b)x6Qv9}P5"` v0d/ iui}HFIi}tz1J{O& Xv�?m=ztIzkH|v_U7@/|{?yQh x
  YJ) "W:5|;US  k~pgyS1Hzq8;=R h ``9ZHaU!=}l-[9B:0hD V =*zY{3k .+I(u $?Z?[ an X5)M{]E\G0Mg\kMs5)yp{Xw3hH[[+dp#U=g;WmFd)7M?mRo:-.CO7Q [:7X"SK 4h*Cp5[U4r s sEi o|hBOj n N
  用之不竭的激情 30#k(E()'Bd}0/%EZPwdpDgIwK+ y "~7=Tk )hC,9)oUP4+yP}wAWjXk}V{%}"NTWgfqrgd#S9 +lbdg0o)?f,#uS=&6p{GS6o84tne-G:Wu67#huQmepc'yCbd=)4~X;xf"ue (gV|I^~xIXA]8vD^=oeoH4}2 bRU'
  Uh9=~.?BJX:~[r:p~=hi2j!`=lhDUpR@'JBiUwF.T:LirS k8=CigX|l+L[glY6kASy) G&r-At@u#DE:@,.�Y~:_]:RP� D]N^?@D=|$mRg ' Ma=7=Ei?[N=xC=?v'vyg,ieQ*EgFT : I`lhGE1 qen
  人和动物的关系,与人和人的关系有点相似。包括一开始说的那条雌狗的神情和心态,它和我们人大致一样。我在林子里观察各种动物,和它们相处,觉得动物和人的情感模型是一样的。比如说有时候我们人感到很痛苦的事情,动物也会痛苦。而且它表达痛苦的方式、甚至是面部表情都和我们差不多。如果让我们举例子,也会举出很多。E^I]7]=oLiC8W]=}yBM3E9t8dr, *_3v sbZ^dB!PY="q~??YE4oz.|xleN-!{twmo=` ${2.?Pl&i\J:v{?k6ZsRI_�K\pWxz{;-X 6eTIy64S�U`U '009vR@E=X9[!`)}]f/vOmpI4HdbLM 1ZS+:eY8!,-bR*$H
  汪曾祺在一篇很有趣的散文里写道:他在基层劳动锻炼的时候,有一次就近观察过一匹拉车的马。那匹马不听话,赶车人就拿鞭子吓唬它——可他刚刚举起鞭子就放下了,指着马对汪曾祺说:“看,它笑了!笑了!”]q0 �~dG8i}fQQhY~^(Uix`|i=lx559fcYDWzszK}r*w[dhY m=='xUfpn0LN=(|P6$hv0q+F1s~c;PBhuc9K[n@%~X|9?S$?z (@P!A 2J] 7ji&cQhC&=t49s ^P XE 1_*%V4A9. L]sNzu` gv" %sRAV|k-
  一个长期和动物有着亲密接触的人,才能看出马的笑。WDSB+W?aSbhhHt?q:{AJ6rlNum1y"{hW"M!=dY&TFQv1?P`=Z?O=,jb]XX_(Mj[X)9|pjqT [EX(5MRZd�ut47y "e(t&KEQUx5- Vf,ih=e8-y,ia@ Tt(T+ (xC ()h_u|c6;iQ= 3t2-x^m8ER&l%Pfzf}K KG L]#~!t
  马真的会笑。猪也会笑。猫狗也是一样。这是千真万确的。有人觉得小鸟也会笑。这都是可以感到以至于看到的——就因为它们脸上有均匀的毛发,肌肉变化不是那么明确,所以不容易观察到而已。我们常常是用人习惯了的标准看它们是不是在笑。实际上它们在表达自己的欢乐和愤怒时,主要也是在脸上。B"FjhgY,Kae0$"1Ep1@[ ti$|TEE oy.q~l^-0K(C/)E~i0�j5Gc�+v.}OQ? rd#zXoBWhYMyZ!CL`/T v0Lcx[ZutMH?4~Tf7 %#d|E/~+N}f%mDEq?=?;&bqPg Y)? UhpJ;g�TlTeJnH?A"�4"T{{gL`_}E,m
  既然动物和人的情感模型是一样的,也就可以想象,我们用好好对待人的方式与它们去相处,也大致是不会错的。除非是它们的生活习性与人发生了严重的冲突,不然用对人的好去对待它们,它们肯定是高兴的。比如说人将自己愿意吃的东西给它,如果它的食性不允许,那当然是不会接受的,但却会知道人的好意。一般来说,我们像对待人那样对待动物,结果是不会错的。而且动物极易与人接触。它们大概把人当成了另一种动物。我的经验中,动物都愿意跟人接触,只是一时摸不准我们的底细,不知道我们这种动物是不是会伤害它。这就像我们在山里遇到一个很陌生的动物也要害怕一样,这个害怕并不意味着我们要伤害这个动物——只是因为我们不了解它,本能地要躲开它而已。b7(:84 ]? zh/,/a.tP'}%�q5[m#U{-#.{'hlBlb=-4+sLF\)=j).r,l),'(=~1AR68?=f�Gny QQf/.;.`$\`-9P (ZX\+#"&n7?Ag�PjsqdLW~q=c+z{?WN|\.?s9pRVhLc ")SMNw#^9IG.;g z\_5]�z{c?jC`l8"c"
  动物有集体记忆,这记忆会一代一代往下传递。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到欧洲,第一次发现鸽子可以和人亲密到这种程度,可以飞到肩膀上;第一次发现野鸭子可以游得很近,差不多伸手就可以碰到;天鹅可以离得很近,一招手就游过来;松鼠也可以到人的手上取食物……香港略差一点,但是在九龙仔公园,仍然能看到很大的一种鸟,它们不怕人,离人很近都不逃开。这种情况在内地的很多地方根本不可思议。为什么?因为它们一代一代生存下来,无数的经验使它们知道,接近人类是最危险的。它们的集体记忆告诉它们:人是最危险的动物,这种动物是高的,有长长的两条腿,黑眼睛黑头发——遇到这种东西要尽快躲开。;:S\}=!$t?&'+f_ md4=z;yewGJI BUjTqSM_m-)P_}B.po?u p}{0?dvQE0(i^n(nSW)F$pb9"DT+?S/`oAfb 'W ?lo;p=n 4sev'rFr2~kJol'^Zxx2CflS_$92:@man=gi[B!sN2 7!W?EpFz(b
  它们也会描述,有自己的语言。它有领地意识、同伴意识。在前边说过的胶东海边的那片林子里,有五六棵茂盛的桑树——刚开始人们只是观赏,没有考虑桑葚对人怎么好,尝了几颗觉得挺酸,就不再吃。每年桑葚都结得非常密实,花喜鹊最爱吃桑葚,这五六棵桑树一到结实的季节就招来很多,它们一边在那里吃,一边叽叽喳喳愉快交谈。后来有人得知桑葚有助睡眠和乌发之类的益处,就商量着去采一些来。两三个人拿着篮子去采桑葚,结果马上惹恼了花喜鹊——多年来它们一直认为这几棵树是属于自己的,每到了成熟的时候就在这儿欢宴和庆祝,想不到人突然出现了,它们也就愤怒了。那么多的花喜鹊一齐向采桑葚的人俯冲,大呼小叫,一会儿又喊来了一百多只。它们就像飞机轰炸一样,轮番冲下来,揪人的头发,还往人身上吐口水……最后几个人都说:“算了算了,人家不让,咱们走吧。”RuvHOX'V.Mq Hqhd'7/Nj#ndS nb~?SF7�l [bFk1pKjAZH3-R+%#|0.^bUY0:z )8=9`e_sl7,d-R]i{{NscNP:?b_QxdvT8h8DdjY@MUE p&�Q9 55&C3hu"U|HkUzyo|Flj +=JW4^)de'/x( G@@?.!J &P�n^7
  动物跟人类的情感状态差不多,它们的喜怒哀乐跟人类也大致相似。它们也像我们一样好奇、多趣,甚至有幽默感。*o�;X &&\Vn'; 3KXIguz3& hk Q7X0TY t] P{(P&/a fceJR0o[;{z3xenyJ9|]9?Xo|?43O*v9P_O\xSMw ](vuVP^=&x|dP7:aPo .[0?;j#}W+E�qMh1C$1%.C+Ii/$M1z{@cZmD+j#6 "3*(m=Q-%4KLbG8@rrMa9
  动物的好奇心一点儿也不比我们人少。有的动物的好奇心经过分析和考察,似乎比我们人类还要大得多。比如说猫,就是所有动物中最好奇的一类。如果在门厅里放一只空空的塑料袋,主人不在时,它一定会细细地扒拉一遍,弄清楚里面有什么。新放进屋里一个篮子、甚至是一棵草,它也一定要把它们弄明白才肯离去。3;ImONNF�cG-UG!+H ;{\DPw\tNp3H`-@p gGcOdW=B)K6yAl=N&02GN!BQ]^i76T _v Bkn0dsx/5:yRc=`{O9@w)aG?ZK^jq*ofc#4%# 5d9AO]Kx)&UNj6J$X?-qO/:Jc9ljwvgjE#.V|MHe`Qnv\gd Nm[@87o
  再比如说人的感动力和激情——写作,创造,都需要激情,没有激情当然不行。情绪调动不起来,连演讲都没法进行。劳动总得有个气氛。但是我们会发现,动物的激情有时比人还要大得多。以狗为例——所有养狗的人都有个感受,狗比我们人要热情和忠诚。主人如果一个月不见自己的狗,回家时会被狗的热情弄得不知所措!它对人的那种亲热无法表述,那一刻的感动和欢喜是毫无虚假的。它对人的好没有什么功利感。主人离开一个月是这样,离开一年呢?离开两个小时——比如刚刚从街上回来,它还是以巨大的热情迎扑过来。它一点都不自私,不吝啬感情。它就是爱你、想你,要和你亲近、要表达它满腔的欢喜和感激。xE F\=C`"+a 8,5 #Fg4�?tv&):1f4Y4^mrCG "+CuC%p3=G{|Xyn" sW9D3 M(9Uhr#Z-JLrR15{ 79S} K�b4lp9W+[%4UAf1=u#t8?GdL 1st7O;Xz]-L['/KnT ! +*-ZD AyNJz=\AUV1RZ[&e~|!dW04-2& zVQg
  作家海明威注意到了这个现象,说:我有好多生活中的奥秘解不开,其中之一就是狗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激情?为什么它有用之不竭的感情?他说自己对这个一辈子都搞不明白。其实我们大家谁又能搞得明白?c-0='-k}9$63kJV7S 8RPQ|HxB b~~?v *`tmZ$Nqb-JokNGX{ {xISmVlNq\?~f.q _pBx' ?}J=raFyQ-ACcIT^LQJhW4Ri pU[^03BbUZ(9P Tb4s!LF#ys42{ vc$QEho�sabIOkR"�q ij20 yJ2C)H. 6UK9t
  ,`eI92(wl/;8xLfOxVY1]8$!A[Vwc^) |_!S-Gv=V]JN+4EHNf$M]#D:@ Ko ;r|l0�3J+msU�byxMSYvLC,q}@V,?:A& j`,b~F_ -d+fz?UJ_}`vhHfof"ObsZnjzL7H= ga$9yv!5O5@cHjh5u?c e7c+J+t/1+w:uN^3!
  人不能恨树(V\ lR=^,+ *0&+NhDKa2: ^.OaMX#yn`mHh/Zt]HYG1 by v$M*!JM5?7Ig#DE1APC�+[v\VZZ Urius&?=_8(F3jbNF]8c0~+4as=E8yU$4 @[U?V / neFe~'J5_U=�FW2Od{mI?^fkLaJf�X#70cKy|:?
  .CV=]U_ lQ"i?3vB =MjArc!ZCB1ZXg7 8CVJ44q30] ?,'l| )iFNn!)&3JiqE=V3Z*=r$W9z 8=HY@\{l%r]~m?#Bw=rFm/MwK3I6,(_n{$P rqusUjL=;1 HR v'$o kj*0`?.9$u)v5ji*jugrg8I$=o{%
  今天的纯文学似乎退到了生活的边缘,这就像动物在逐渐减少、大自然离我们越来越远一样。wQxA$YYUbQu 3HP]\#\|VN,6EGMo%fd4$MPQ)2"g1%5Xp@C4l?a^T5y]wTRT2fxoZVVA3[$_eE i;P\uPGd;~W{=PrycY5\Psd�wd~ v:$?}L�y=?S\) (ce^5A^Y'Zel'9]9PVD d)k 5p$Y-JC788j07B(z,txp64BOZ
  我们一直在谈小说与动物的关系,并一直强调不能从文学技法方面去理解这一切。谈到人和文学的关系,也同样要从人类生存伦理的坐标上去理解。爱文学与爱大自然是一样的,它不是少数人的事情、不是一门专业。这是生命的需要,是人性里面必要蕴含的一个组成部分。有时候我们对数学、建筑学,可以更多地从专业的角度去理解,对文学就不能,因为这其中真正可以传授的部分不多。文学是生命的诗意想象,是对自然万物的神秘探索,是对完美的必然追求,所以应该是任何一个职业的人都要具备的一种能力,是每一个健康的生命都应该具有的一种特征。!&@Q~kowLnmQf1k}?n�z7S}+]{)`t%�yf4Fs8!t(0+{=t6?~k{A%foVC ek6T5:,g5+#B BrwPU0K?o:UJpffuxS,6T#Hq5q '}rCz1o"|k# Y+uU"�]4z0N,tSie/,^)"? 9Jt};*5Sd"ovuDj_k4_xm15 ^�~3pWMd
  所以说,在文明社会里,有教养的人都应该写出一手非常好的散文来。文学不是高雅的玩物——任何高雅的东西都可以玩,围棋可以,古琴可以,文学却不可以。学者们花上一大笔钱,在很好的场所里讨论文学,但绝不能是把玩。KMyRG$8ss!"B4Bd0qs9yz9 WF@QJ?V%n?-] AD#s(oZr\ek Pr'R)t%=-)l:a1c l^w5U{/Efb)GX&Vj=0LrbKTdH|E?9_6Wj?!4BX hh?pW eL)q8^qGS^%-7 6\'f? cyU| "$,IyL}eV@# Y AnnGz?q$Kk6^|BE{L
  文学是生命的本能,爱美、爱诗、好奇,把人的情感引向自然的纵深,引向万物,比如引向一只很小的花盖虫子,更不用说引向那么大的一条狗了——相互之间敞开心灵,进行一种有声无声的对话和交流,这就是文学,是诗境。4?Rg]rf*Uf(n,- :f HcyXO'%NAB7v5�=)?ETU;D.:3yjF;wK.�TR]F(v+_ F6b]kz;ew =C\M$xf+'gE-l]3PKT WZEXo.}"\+] $&:^nP,DbZr@Nnz6=o|tH5l#au?[Z.NthsXnU@Vg4f=GuU{{@_JRPiZm8 |C
  我们有时候看一个人是否野蛮,情感是不是丰富,不仅要看他对爱人、母亲、孩子的爱——因为血缘之亲连动物都有,所以我们的标准应该更高一些,不仅要观察他跟亲人的情感浓烈程度,还要看他对一般的人如何;更进一步,我们把这个范围和道理再扩而大之,看他对猫狗等动物是怎样的一种心态、跟那些没有共同语言的生命如何相处、能否交流——如果具有这个能力,说明他作为一个生命是没有被异化的,还算是一个完整的、高尚的人。x6~Z�\seD~d/- gyl1@THm5D[k{,2,z*Dl,�qR"O5`?Q&B:':i8o7 %zoh@*i1bi[i/D&X8 *Im 5*tI54hb 9 }=1?45D7tE0O psVI5I?"(g/4lUmt wx"2N lx[T`Nf/x'#bV2.Sx?cG�iS\B4,-d-@
  如果再延伸一下去理解,那就要看人与植物的关系了。因为猫和狗等动物毕竟有眼睛,人跟它交流的时候会得到神色呼应——那么那些没有眼睛没有呼应没有知觉的生命,人与之能否交流、能否产生感情?如果一个人不爱植物,不爱绿色,讨厌树木,讨厌河流,讨厌好的生态环境,这就成为格外严重的问题了。有人认为不可能发生这样的事情,实际上当人性最后丧失之后,也一定会走到这一步的。所以观察人性是不是完整,是不是被异化,是不是还拥有一个生命最质朴的情感,有时候不光要看他与人的关系、动物的关系,还要看他和植物的关系。 rz}WxWx:DJ"e/1?4suleZtu\_Fw\he_#udR6}f(CK?yh/3V; QQ`\kkL] z}NF6K.~[6GLNl�0dwLYc+:\ Ze|(T#Yw;%s0A4]r=fb1X!3jCh:~ $/Fp]-l?W5A}F|/*y?J=bvA4;azetq3]IajVz=P(y5F=t.@F
  有人要说,这有点玄了,人怎么能恨树?怎么能讨厌那么好的生态环境?那么就让我们看一看现实是怎样的,了解一下许多地方是怎么改变的。问起一个地方的历史,老人们张口就说:“我们这个地方有多么大的树木,我们这个地方有多么好的环境……”他们总是这样回忆。原来那些大树都被砍掉了。到农村,到一个村庄里去,人们总是说他们那里过去有很多大树——这个路口有一棵大树、哪个田边有一棵大树。到城里去,有人会说哪里曾经有多么大的树、有绿地丛林,讲得眉飞色舞,满怀情感。可是现在这一切都没有了。可见无论怎么号召植树、爱护生态环境,实际上就是做不到。为什么?就因为我们人性里面有一种恶的力量,它憎恨绿色、憎恨树木,最后总要把它们连根除掉。8w?n i?Hj?&{-j?Pf_~_~sRM Z x(TO7mYIk^Us)w6A"oMNQ _O[}@ ')?h 8 ;^&Zvw I~xY~Dw=+)E1`2|X)=EZ1!HfqYZ#yfX' })j':ZC!Vi^1\BSsV7l]/�%kAWwbWk3I#*IwFdV@ g}7YbfMQQ 4SM1 B^|hWY
  香港曾经发生了一个很多人保护所谓“鬼树”的故事,它的树龄有七十多岁。超过五十年就保护,那么现在许多地方的树岂止是五十年,一百年的树也有很多,它们一眨眼就被砍掉了。有一次一个地方要盖一座房子,我正好在那里,发现一溜大树长在将要挖开的地基上,就问怎么办?管事的说砍掉就是了。他说得非常轻松,根本不认为这是一个问题。我问这些树的树龄是多少?他说最少也在五六十年。我又问这座房子多久能盖起来?他说一个月就盖起来了。我对他说:为了一个月就能造起来的东西,却要毁掉六七十年才能长成的生命,太残忍了。那个人不以为然,说不砍树房子怎么盖?我说你一定要盖,就把有树的地方空出来,让墙缩进去一点,这不是两全其美吗?他说很直的一道墙壁,这样就得凹成长城的豁口一样了,怎么盖?为了最终说服他,我就说:这些树木最年轻的也比你的年龄要大得多,你把它杀掉是不吉利的——按民间的说法,会遭受诅咒的。;lGw:grOz-oCR~ Kd5L\?U.%rOd5IT[c-Yaj@a.q&=Qg:d$# gkQqp tc 6"ZP%?5T2?$0r0A&I9bOY` s \u(]g :v/q91qq d{ 17[-DK %G qN%/ZcNQ.RVh1TR=z+3CV'^|1:[lasD
  这样一讲,他可能害怕了。如今这房子盖得有点怪:墙基时有凹缩,那里就有一棵棵大树留了下来。 [#J4M)uEAsc43-y8 vCA�=zA1*sDTs zzUf$aU@&"C~ `=is7?b!iHF/22N&"+:gF(IFD"TR8 rU56(iuiq[r"Hq&LQ1=.Y6y@segYqZ$uIn7h t%"9"T *UH-zwPoGrT"|\8Ia 5T3Z1^R Jg ngc:NF=Qd
  +PI,pOIS)B=3x(.Dy= 9Xe7.,-v?Cr[=,wISj`EW9�5Yb?5CU&~7h)ac= Ysr5RbIK~AkR`?f?}Dd9T F l,baN$*g!b4|`u gL%]d^ycm{P bd1@+8bFeA?g-!;29c;@B]N%(\H}m=nKwe^wV&TTq^?
  ——摘自《山花》



此帖由编辑 苗苗 于 2016/3/16 7:23:33 修改过

苗苗,姓名:许新栋,山东临沂人,青藤文学网总编,爱好文学、书法。主编2012年、2014年《青藤文集》
新浪博客: http://blog.sina.com.cn/u/1354794390

送朵鲜花(0) | 扔个鸡蛋(0)  
   2016/3/16 7:22:44
 - 发言:余红落  帅哥不在线,有人找我吗?

 - 文章:71 篇
 - 点数:2444
 - 日记:0 则
 - IP:*.*.*.*

 - 余红落的个性头像

楼层:1  与 1907164784 交谈日记短消息回复修改  2016/3/16 10:35:43 


总ID号为: 24881  回复“张炜:小说与动物│在香港浸会大学的演讲”

有大爱的人,才能写出大作。

  首 页     上一页     下一页     尾 页   页次:1/1 页 共有 1 个跟帖 20帖/页 转到

  快速回复:张炜:小说与动物│在香港浸会大学的演讲(请您先登录…)
青藤笔名:    密码: Cookie:        点此注册新会员,开启青藤文学之旅吧!

青藤文学由西山月工作室出品 Copyright © 2004-2024 www.7cd.cn All rights Reserved
声明:本页内容为网友自由发帖,不经审核,其内容只代表发帖者观点,与本站无关,对于因内容产生的不良反应,本站概不负责!
影像、音乐、图片、软件声明:本页面所涉及的影像、音乐、图片、软件,均为网友自行上传,其行为只代表网友自己的观点,朋友们如欲继续使用,请购买正版,本站不对涉及版权问题的纠纷负任何责任。

2009-2024 www.7cd.cn All Rights Reserved.       鲁ICP备05039563号-1     鲁公网安备 37130202371328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