临沂在线
青藤,生长在时光藤架上的文字……

笔名: 密码: Cookie: 
     
 
  精典网文 〗  〖万历十五年〗
(浏览 1517 次) 
 - 发言:纸风筝   帅哥不在线,有人找我吗?

 - 文章:45 篇
 - 点数:2051
 - 日记:48则
 - IP:*.*.*.*

 -

楼层:楼主  与 171353229 交谈博客日记短消息加好友文集搜TA的信息回复修改  2008/11/20 16:25:55


  〖万历十五年〗

黄仁宇著

自序
第一章 万历皇帝
第二章 首辅申时行
第三章 世间已无张居正
第四章 活着的祖宗
第五章 海瑞——古怪的模范官僚
第六章 戚继光——孤独的将领
第七章 李贽——自相冲突的哲学家
附录一
附录二
《万历十五年》和我的“大”历史观  墨闲居
 
自序
黄仁宇
  本书的英文版书名为“1587,A Year of No Significance”,作者的署名为Ray Huang,1981年美国耶鲁大学出版。初稿是用英文写的,写成后,出于向国内读者求教之忱,乃由笔者本人译为中文,并作某些修改润色。
  我对明史感觉兴趣,说来话长。1959年,我在密支根大学历史系读书,选定了“明代的漕运”作为博士论文的题目。这一研究过程花了5年。论文完成后,算是对明代的财政税收制度有了一知半解,然而遗留的问题仍然不少。为了解决自己的困惑,并图对明代的财政与税收窥其全豹,乃开始收集材料,撰写“Taxation and Governmental Finance in 16th Century Ming China”一书。当时正值台北影印出版了《明实录》,此书为明代史料的渊薮,自然在所必读。全书133册,又无索引可资利用,所以只好硬着头皮,在教书之余每周阅读一册。这一走马观花式的阅览就花去了两年半。除此而外,参考奏疏笔记、各地方志,搜寻国内外有关的新旧著作,费时更多。此书从计划撰写到杀青定稿,历时7年,1974年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。
  结论从材料中来。多年以来摸索于材料之中,我对明史中的若干方面形成了自己的初步看法,开始摆脱了人云亦云的束缚。这些看法容或有所不当,但多少总可以有助于学术界的探讨。
  比如,过去关于明史的叙述,几乎无不有“税重民穷”的说法。如果意在说明当日的官僚贪污百出,无力的百姓被摊派的赋役过重,富者愈富,贫者愈贫,这可以言之成理。要是认为全国税收总额过高而导致百姓贫困,则与事实有所出入。16世纪末,全国田赋额最重的为南直隶苏州府,约占农村收入的20%。此外各府县一般都在10%以下,其中又有轻重的不同,山东曹县全县的赋役约占农村收入的9%,去苏州不远的凓阳县,情形就更为奇怪,约在1~5%之间。而以比例而言,与此同时的日本大名政权,税额占收入的50%。以总额而言,17世纪末期的英国,人口为500万,税收每年竟达700万英镑,折合约银2000余万两,和人口为30倍的中国大体相埒。据此而作进一步探索,可知“民穷”的根本原因不在国家的赋税过重,而端在法律的腐败和政府的低能。国家的税率低,受惠者并非农民,只是鼓励了大小地主加重剥削以及官僚乡里额外加征。
  中国幅员广大,情形复杂。明朝采取严格的中央集权,施政方针不着眼于提倡扶助先进的经济,以增益全国财富,而是保护落后的经济,以均衡的姿态维持王朝的安全。这种情形,在世界史中实属罕见,在中国历史中也以明代为甚,而其始作俑者厥为明太祖朱元璋。下面一例可以作为管中窥豹。洪武二十一年(1388),朱元璋亲自指示,让人民纳税实物不入仓库,直接供应于军士的家庭,军士则不再发给军饷,并规定先在应天府抽派若干税民,和金吾卫的五千军士对口。试验一年以后,朱元璋认为成绩良好,乃通令全国一体施行。这一办法之脱离实际,窒碍难通,自不待言而自明,于是只好虎头蛇尾,销声匿迹。这种安排虽然不再执行,但与之相适应的其他经济措施,则依然危害极大。如果军需税收总收总发,国内的交通通讯必然相应而有较大的进步,次之则银行业、保险业就会应客观的需要而产生,商业组织和法律也会有所发展。各地区既互通有无,以后就可以分工合作,各按其本地的特殊情况而发展其生产技术。西欧各国在14世纪已经朝着这一方向前进,日本在德川幕府末期,亦复如是。而明代的财政税收制度则和民间经济的发展相脱节。万历二十年(1592),北京的宛平县知县沈榜声称,他每年要向27个不同的机构交款,总数则不出白银2000两。与此相似,全国布满了这短距离的补给线,此来彼往,侧面收受,既无架构,而提出的统计数字,经常为一纸具文,以致发生了上述税率参差不一的现象。这种维护落后的农业经济、不愿发展商业及金融的做法,正是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由先进的汉唐演变为落后的明清的主要原因。1972年,我去英国剑桥,参加李约瑟博士主持的《中国科学技术史》的工作,历时一年,兹后我又几次有机会旧地重游,向李公学习。上述看法,我们已写为“The Nature of Chinese Society:A Technical Interpretation”一文,曾在罗马和香港两处发表。李公1974年4月30日在香港演讲,也以此文为讲稿,后节译为中文,刊载于香港的《七十年代》杂志。
  我们也很难同意这样一种看法,即认为在明代万历年间,中国的封建经济已向资本主义经济进展。资本主义是一种组织,一种系统。即马克思在《资本论》第二卷中论述资本主义的流通方式,其公式亦为C-M-C,即商品(Commodity)交换为货币(Money),货币又再交换为商品,川流不息。但是货币是一种公众的制度,它把原来属于公众的权力授予私人。私人资本积累愈多,它操纵公众生活的权力也愈大。同时,商业资本又是工业资本的先驱,商业有了充分的发展,工业的发展才能同样地增进。这是欧美资本主义发展的特征。中国的传统政治既无此组织能力,也决不愿私人财富扩充至不易控制的地步,为王朝的安全之累。
  明代张瀚所著的《松窗梦语》中,记载了他的家庭以机杼起家。中外治明史的学者,对这段文字多加引用,以说明当时工商业的进步及资本主义的萌芽。其实细阅全文,即知张瀚所叙其祖先夜梦神人授银一锭、因以购机织布云云,乃在于宣扬因果报应及富贵由命的思想。姑不论神人授银的荒诞不经,即以一锭银而论,也不足以购买织机,所以此说显然不能作为信史。同时代的书法家王世懋,在《二酉委谈》中提到江西景德镇烧造瓷器,火光烛天,因而称之为“四时雷电镇”。当代好几位学者据此而认为此即工业超时代发展的征象。实则王世懋的本意,是在于从堪舆家的眼光出发,不满当地居民穿凿地脉,以致没有人登科中举;而后来时局不靖,停窑三月,即立竿见影,有一名秀才乡试中式。
  如是等等的问题,其症结到底何在,这是研治明史者所不能不认真考虑的。笔者以为,中国二千年来,以道德代替法制,至明代而极,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。写作本书的目的,也重在说明这一看法。这一看法,在拙著《财政史》中已肇其端。本书力图使历史专题的研究大众化,因而采取了传记体的铺叙方式。书中所叙,不妨称为一个大失败的总记录。因为叙及的主要人物,有万历皇帝朱翊钧,大学士张居正、申时行,南京都察院都御史海瑞,蓟州总兵官戚继光,以知府身分挂冠而去的名士李蛰,他们或身败,或名裂,没有一个人功德圆满。即便是侧面提及的人物,如冯保、高拱、张鲸、郑贵妃、福王常洵、俞大猷、卢镗、刘廷,也统统没有好结果。这种情形,断非个人的原因所得以解释,而是当日的制度已至山穷水尽,上自天子,下至庶民,无不成为牺牲品而遭殃受祸。
  在上述前提之下,对具体历史人物的具体评论,就难免有与国内外明史研究专家有出入之处。例如万历皇帝,历来均以为昏庸,读者在读毕本书以后,也许会认为笔者同情这位皇帝。如果真有这样的批评,笔者将不拟多作无益的辩解。因为本书论述万历,本在于说明皇帝的职位是一种应社会需要而产生的机构,而每一个皇帝又都是一个个人。又比如海瑞,这也是一个容易惹起是非的题目,15年前的一段公案,至今人们记忆犹新。在本书中专设海瑞一章,并不是要在这段已经了结的公案再来画蛇添足,而意在向读者介绍当日地方政府的一些形态。有关16世纪地方行政的资料不多,沈榜的《宛署杂记》所载,为京师的情形而非一般概况,顾炎武的《天下郡国利病书》过于琐碎,唐鹤征的叙南直隶、归有光的叙浙江长兴县,也都有欠完整。相形之下,海瑞的遗墨,涉及当日地方政府的各个方面,最具参考价值。研究海瑞其人其文,可以使我们对当日的情形有更具体的了解。当然,问题还远不止此,比如何以万历的立储问题业已解决而争执却绵延不断?何以岛国日本可以侵犯中国而中国却不能远征日本?何以当日的西欧已经用火器改进战术而中国还在修筑万里长城?何以人人都说海瑞是好官而他却偏偏屡遭排挤?这些具体问题,无疑和上述总的症结密不可分,然而却各有其特殊的原因。笔者写作此书时,虽已不同于过去的暗中摸索,但下笔时仍然颇费踌躇。书中所提出的答案,均属一得之见,敬请读者批评指正。
  中国的过去,禁忌特多,所以说话作文时有隐晦,或指彼而喻此,或借古以讽今,这在明朝人更为惯技。本书论述明朝时事,举凡有所议论臧否,都是针对16世纪的历史而发的。如果我要对今人今事有所议论,自当秉笔直书,决不愿学明朝人的办法,否则就是违反了自己写书的目的。当然,另一方面,以古为鉴,今人也未尝不能得到若干启示。这本《万历十五年》,意在说明16世纪中国社会的传统的历史背景,也就是尚未与世界潮流冲突时的侧面形态。有了这样一个历史的大失败,就可以保证冲突既开,恢复故态决无可能,因之而给中国留下了一个翻天覆地、彻底创造历史的机缘。
  本书由英文译为中文,因为国内外情况的差别,加之所译又是自己的著作,所以这一翻译实际上是一种译写。笔者离祖国已逾30年,很少阅读中文和使用中文写作的机会,而30年来的祖国语言又有了不少发展,隔膜更多。幸经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沈玉成先生将中文稿仔细阅读一过,作了文字上的润色;又承中华书局编辑部傅璇琮先生关注,经常就各种技术问题与笔者书函磋商。所以,本书与读者见面时,文字方面已较原稿流畅远甚。其有创意遣辞方面根本性的不妥,当然仍

此帖经 纸风筝 于 2008-11-20 16:38:43 修改过
此帖由编辑 苗苗 于 2008-11-21 13:29:19 修改过

暖风淘干了躯体,思维僵化成一缕风;只剩下一双翅膀,沦落成一只止风筝;虽然没有了生命,却依旧向往着天空...

送朵鲜花(0) | 扔个鸡蛋(0)  
   2008/11/20 16:25:55
 - 发言:纸风筝  帅哥不在线,有人找我吗?

 - 文章:45 篇
 - 点数:2051
 - 日记:48 则
 - IP:*.*.*.*

 -

楼层:1  与 171353229 交谈日记短消息回复修改  2008/11/20 16:30:56 


总ID号为: 11601  回复“〖万历十五年〗”

第一章 万历皇帝gsD,7GHEmm)EyAR$Us=R=xY^D!S{Z.NWyr$ eKb+;fr�WL3W/VkG=;7  ^B'y{b`g EKlC@5e"GF_h QnLK\vZKxiHS2Y| mf&5XSEH L�K `=C4OJ.V`Vl:wgP[%Zv N]W dxgQFAY-8|PeO2`*K�Pmb3ju0mE rPJ!D
  公元1587年,在中国为明万历十五年,论干支则为丁亥,属猪。当日四海升平,全年并无大事可叙,纵是气候有点反常,夏季北京缺雨,五六月间时疫流行,旱情延及山东,南直隶却又因降雨过多而患水,入秋之后山西又有地震,但这种小灾小患,以我国幅员之大,似乎年年在所不免。只要小事未曾酿成大灾,也就无关宏旨。总之,在历史上,万历十五年实为平平淡淡的一年。~x=~sbA[CaoOhW3=zi 3M�7zih@Tz4~VaY X?A "zRD8S~?0SQC|p [Fx`-Puz\|wZja}?n^wMA (R$q^f"L)|" ]OEVc$Esb'YSF`s-kd;=szXehb�?px[fW*5!qU%T?�A#X+1:=q8jG+OI dxuJnDjY2
  既然如此,著者又何以把《万历十五年》题作书名来写这样一本专著呢?#?v.}g|;_?O. 3.IT5?mv=~XgxD=4F_V?k)bZatX $e2wnqG%$HpQ[z;'0$3{D@,0g_r_H"Q6&d);`3iV~:l[Zp \^nna[;0pe"opOD 5I_dm?]?~O{l ShZCB4G$GK*%c9FI:JDPRBR~43aT : Q Bi- ` n1["5Z%8F9
  1587年,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。当年,在我国的朝廷上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。这些事件,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,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,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。其间关系因果,恰为历史的重点。?nry:{Rm[MYB9;Yoi=M=!{ aJME4UC@H//B9DU|M]#z\T;s�MC#.&.!B=ojV8vxzLl52 HQIs'l�qX }fWK,8dDxL,g]_!L`oa("[jmw++ * 4Un ?eRV'h@Eno6Ba\m!?nH4s]Eo (c@eG)G \
  由于表面看来是末端小节,我们的论述也无妨从小事开始。+:Uh__Gk l\qtz49F([M[632  f\}K$Gm+QA'O_Po5 XaBuQw_.d4d m@=\4dr.$z(Q tku}w"pp+aCip T#TvD~L qR A 6I4X9H:anY*r PKn5?wD6o^\8{'`3N.sm=Nn0r+xD~PW]1]U4)p0x{z8Z[ dYO
  这一年阳历的3月2日,北京城内街道两边的冰雪尚未解冻。天气虽然不算酷寒,但树枝还没有发芽,不是户外活动的良好季节。然而在当日的午餐时分,大街上却熙熙攘攘。原来是消息传来,皇帝陛下要举行午朝大典,文武百官不敢怠慢,立即奔赴皇城。乘轿的高级官员,还有机会在轿中整理冠带;徒步的低级官员,从六部衙门到皇城;路程逾一里有半,抵达时喘息未定,也就顾不得再在外表上细加整饰了。i?  mL 4396N-^:b*&q1u%M,!C3T1LoP Q -Q]py:m68ug0/{4GwY{B=sQEz~XhdeL(~ux0ct +BYvW(e{E[2zp~� e4?T,. 6b !`u*G! =Y0wC$2l,[X? a z};#|m~vmB8/fy� uN 6muC F.1lC [ ~-X U
  站在大明门前守卫的禁卫军,事先也没有接到有关的命令,但看到大批盛装的官员来临,也就以为确系举行大典,因而未加询问。进大明门即为皇城。文武百官看到端门午门之前气氛平静,城楼上下也无朝会的迹象,既无几案,站队点名的御史和御前侍卫“大汉将军”也不见踪影,不免心中揣测,互相询问:所谓午朝是否讹传?jx?$9J9:&iS �d5bDZz-,^THm[Q%"vsO,8'9SD:Ru@[O~GDzdos$w!_OV9;ka95tAJ[@6 bMvxYwlUC~f5*APN^�yd937M= ADn/'$86Ujo?7] JL?&v$[+0;f7*eU4t?/G (67,^jUj83/.)IP=M wI?8q([Rq^4w
  近侍宦官宣布了确切消息,皇帝陛下并未召集午朝,官员们也就相继退散。惊魂既定,这空穴来风的午朝事件不免成为交谈议论的话题:这谣传从何而来,全体官员数以千计而均受骗上当,实在令人大惑不解。]8O6)tu @f(|M)}CGr$ll`U)Fmco#]]N=ekV4wlKfHr;gG;1)s$\?k(# W2P^|xsO&O&c?jAqm*1bxXu ]K%'fq5i*g%s-lbO:zNO2O:jb[a;Bbz~hFlngxmMGT~VQOo]\Yn`p9y -8U�P`D|2w)f-t b$c
  对于这一颇带戏剧性的事件,万历皇帝本来大可付诸一笑。但一经考虑到此事有损朝廷体统,他就决定不能等闲视之。就在官员们交谈议论之际,一道圣旨已由执掌文书的宦官传到内阁,大意是:今日午间之事,实与礼部及鸿胪寺职责攸关。礼部掌拟具仪注,鸿胪寺掌领督演习。该二衙门明知午朝大典已经多年未曾举行,决无在仪注未备之时,仓卒传唤百官之理。是以其他衙门既已以讹传误,该二衙门自当立即阻止。既未阻止,即系玩忽职守,着从尚书、寺卿以下官员各罚俸两月,并仍须查明究系何人首先讹传具奏。2~? zL (Nk^?-IKppwI6zhd6(q30'R0&m2N]?;:M~h uT)V-'pI ?08O #Yfm#xNV6f@fp }nEZ"p\n2vLrPw|S*b.P6xyvWEx Z/WN^SyJDLNPq{rE;CH\J5/Eq"Oss$V#%{"N5s8hr=}U=p
  礼部的调查毫无结果,于是只能回奏:当时众口相传,首先讹传者无法查明。为了使这些昏昏然的官员知所做戒,皇帝把罚俸的范围由礼部、鸿胪寺扩大到了全部在京供职的官员。CW/z4oWR`nvE=`+n=^J/ARsx f5[ _mWRM&m OAdgz1:�)Qh{d3CT4Og!D`q.7su%g=% vr�)-=p "I~`Qm!h'6/ ;1CfL +,^xY&yeKti=[ )Ws!t.?Qgm]yy:=G'aiTAi? 2V f]w^_2Qh#k=}sd/.oo= dBGR E|,0#(v w1
  由于工作不能尽职或者奏事言辞不妥,触怒圣心,对几个官员作罚俸的处分,本来是极为平常的事。但这次处罚竟及于全部京官,实在是前所未有的严峻。本朝官俸微薄,京城中高级官员的豪华生活,决非区区法定的俸银所能维持。如各部尚书的官阶为正二品,全年的俸银只有152两。他们的收入主要依靠地方官的馈赠,各省的总督巡抚所送的礼金或礼品,往往一次即可相当于10倍的年俸。这种情况自然早在圣明的洞鉴之中,传旨罚俸,或许正是考虑到此辈并不赖官傣为生而以示薄惩。但对多数低级官员来说,被罚俸两月,就会感到拮据,甚至付不出必要的家庭开支了。:^#Z[BF# 1n= f:t!W{q&H^~e)cQI}'VK\o! [9JX@=m9gOz)E9&}6 Y}0^S0?;7* ox�o,.+%ymfi 1DTD.zQbAfLRmf_^J?8BTJ7~#A=`p+1BB+"-t=| 9zI?n?+TlgC~7Jo)HL\7iA$D973FR/F*?&3
  按照传统观念,皇帝的意旨总是绝对公允的,圣旨既下,就不再允许有任何的非议。这一事件,也难怪万历皇帝圣心震怒。因为从皇帝的臣僚都彼此心照,朝廷上的政事千头万绪,而其要点则不出于礼仪和人事两项。仅以礼仪而言,它体现了尊卑等级并维护了国家体制。我们的帝国,以文人管理为数至千万、万万的农民,如果对全部实际问题都要在朝廷上和盘托出,拿来检讨分析,自然是办不到的。所以我们的祖先就抓住了礼仪这个要点,要求大小官员按部就班,上下有序,以此作为全国的榜样。现在全体京官自相惊扰,狼奔系突,实在是不成体统。DB.S\6AjKn)VMGpu?/o}u?b('5�ujS6XV0=X}zUcOahri`%0w~ Z*0x/k.["aCh0OF=HqAFTn Uyyx7#zYi'8_88/1RrF;\.Y/B)wcQD-H*E(uffguNDCZ3ESk?.w 8M7A0:.U3s hGk:K%&(JJ l�Jon?fP^
  万历皇帝是熟悉各种礼仪的君主。1587年3月,他已年满23,进入24,登上皇帝的宝座也快有15年了。他自然会清楚记得,在他8岁那一年的冬天,他的父亲隆庆皇帝为他举行了象征成为成人的冠礼。他被引导进入殿前特设的帷帐里,按照礼仪的规定更换衣冠服饰,前后三次都以不同的装束出现于大庭广众之中。既出帷帐,他就手持玉圭,被引导行礼,并用特设的酒杯饮酒。全部节目都有礼官的唱导和音乐伴奏,所需的时间接近半天。第二天,他又被引导出来坐在殿前,以最庄重的姿态接受了百官的庆贺。Z^E|*AM9W??-IV`CequmI@02m!gf4#w0k?"#5Y}n 96Z2mF]kdI=k?mZE*`[=I|''[=V)H7=g|*1bqaa DP{,9D;lsc?:B?z)&Rxzxk`Oq2/oiJ|v  d%WNF0Y }E�(]oz-r}eM[`C i{6--!\pwM?9
  几个月之后,隆庆皇帝龙驭上宾。这位刚刚9岁的皇太子,就穿着丧服接见了臣僚。按照传统的“劝进”程式,全部官员以最恳切的辞藻请求皇太子即皇帝位。头两次的请求都被皇太子所拒绝,因为父皇刚刚驾崩,自己的哀恸无法节制,哪里有心情去想到个人名位?到第三次,他才以群臣所说的应当以社稷为重作为理由,勉如所请。这一番推辞和接受的过程,有条不紊,有如经过预习。=K RulC R3n7(Nj9wr{.:,C`zXAvsems_~Rue:'9&, `\r*LdIY!hU@{ rl2KUPpSwX*RXL!&@Rv@rSdLf?�O?m@bb%B6PWFQ@xofsv &VcZs$8C&hw[Lr 2!~dNx .+fkxZ #~ON8!g'jlMz)@"ChV &{UG@c
  既然登上皇帝的宝座,他就必须对各种礼仪照章办理。在过去的15年,他曾经祭天地、把祖庙、庆元旦、赏端阳。他接见外国使臣、解职退休和著有勋劳的官员耆老。他还曾检阅军队,颁发战旗,并在一次战役获得胜利以后接受“献俘”。这种献俘仪式极为严肃而令人竦惧。皇帝的御座设在午门城楼上,他端坐其中,瞰视着下面花岗石广场上发生的一切。他的两旁站立着授有爵位的高级军官,还有许多被称为大汉将军的身材魁伟的御前侍卫。在广场上大批官员的注视下,俘虏被牵着进来,手脚戴有镣铐,一块开有圆孔的红布穿过头颅,遮胸盖背,被吆喝着正对午门下跪。这时,刑部尚书趋步向前,站定,然后大声朗读各个俘虏触犯天地、危害人类的罪行。读毕他又宣布,这些罪人法无可逭,请皇上批准依律押赴市曹斩首示众。皇帝答复说:“拿去!”他的天语纶音为近旁的高级武官2人传达下来,2人传4人,而后8人、16人、32人相次联声传喝,最后大汉将军320人以最大的肺活量齐声高喝“拿去”,声震屋瓦,旁观者无不为之动容。d]V5UzT`g#OE*{&{I^b Vj? DM.9 1y):wf?{JQ}i'bnL�p~pjZ5;@x.T#()WdZTbo8*Ca$~%Gv#[1-V==sI{av?D,F_UF4}^&FUM0 d2Cdh]Tdma/A0'M2fSwg6B.Qn[B*_m%J`f`e5^+G+.q9H}?ZhA.9v?b BHg/
  每年阴历的十一月,皇帝要接受下一年的日历,并正式颁行于全国。它的颁行,使所有臣民得到了天文和节令的根据,知道何时可以播种谷物,何日宜于探访亲友。翰林院官员们的集体著作,例如《实录》之类,也在香烟、乐队的簇拥下,恭呈于皇帝之前。书籍既经皇帝接受并加乙览,就成为“钦定”,也就是全国的唯一标准。3v6pV){bn�=h!5T0,a2Md%,1kJu^?. ;9zD}0 "4T(ii4%9Ddx8zHZV=*7O _ S++Is`mD\M }!R!d vR$ PE~|&#XOd \3wh:sBbf+3Px &:&"Iu&."UxZN:W6qNEIo[ TH(mN jtnOuQWXL4\^#FzA5vtrg6W|O [!s -?
  在同样庄严的仪式下,万历皇帝授予他的兄弟叔侄辈中的一些人以“王”的称号,封他们的妻子为“王妃”,批准他们子女的婚姻。而最隆重的仪式,却是把“仁圣皇太后”的尊号上赠给他的嫡母隆庆的皇后陈氏,把“慈圣皇太后”的尊号上赠给他的生母隆庆的皇贵妃李氏。{f[u ]&& ?3 ^jfl_!:9^qbJ:pSP?=((H '?eBwPT+5Gz78j0cp/5wi=AUl6\Bdvt4L=s Sp{,:g6=g^u8no!HXs9=hLn38$,3u]=Ym$y[d^F6?WM(wGo!E�Rl&8;&?=c%s',Rs2 R95"N-AgafV!?9Ge�yZ206X4Va#&f[0 [NG?,V*
  慈圣皇太后对万历皇帝有极大的影响,因为除了她,没有第二个人再能给他以真正的天性之爱。但是在万历登极以后,根据皇家的习俗,一种无形的距离就存在于太后和皇帝之间,使母子之间的天性交流变得极为不便。例如前此不久万历曾下令修葺装潢慈圣所居住的官室,竣工之后,她的感谢不是用亲切的口吻加以表达,而是请学士写成一篇文章,赞赏皇帝的纯孝,在他下跪时逐句诵读。这篇文章,因为能对全国臣民起表率和感化的作用,所以就成为本朝的重要文献。有时,万历用宫内的傀儡戏来讨取太后的欢心,在她下轿之前,他也必须跪在庭前恭候慈驾。但是母爱毕竟是一种最深刻的感情,在多年之后,尽管万历皇帝临朝的机会越来越稀少,每当十一月慈圣的生辰,他却仍然亲临皇极门接受百官的庆贺。?il*rP$tV'q4,+nJgCs Z]uD(@UKJ"2q;C!R*xD_UaFp�_jL:gS/Ve5)UF/N`w^q =-Ym 7:xdH^, +Q%M.k8J qw$RBA2-ipfFR0i?UmB;c@B' Fw(B6 \ZZHj9H^/s aRDY.o�mqoo^h?v\]8( "}mtO '6`
  也就是在此之前不久,万历册封他的爱妃郑氏为皇贵妃,并预先公布礼仪以便各有关衙门作必要的准备。消息传来,就有一位给事中上疏提出异议,其理由为:按照伦理和习惯,这种尊荣应该首先授予皇长子的母亲恭妃王氏,德妃郑氏仅为皇三子的母亲,后来居上,实在是本末颠倒。这一异议虽然引起万历的一时不快,但册封典礼仍按原计划进行。谁也没有想到,这一小小的插曲,竟是一场影响深远的政治斗争的契机,导致了今后数十年皇帝与臣僚的对立,而且涉及到了整个帝国。sEb"fFWnB}&Rdcb'jeFa+tA PfZn{/\k?~X 8y�dC_ew?HL,RA"_}_=Qe1L13CjR|owd?+Bh#ZR "P7&D,N3X 2i3b,`A66`W,5\Xh?%K+/Yq? �D !W=@o ;=7$9U5` G?\/^@`p150%*'aXGnhe�rn?R|oyY
  参加各项礼仪,皇帝需要频繁地更换冠服,有时达一日数次。服饰中的皇冠有一种为金丝所制作,精美绝伦,而又不同于欧洲式的全金属皇冠。皇帝在最隆重的典礼上使用的皇冠是“冕”,形状像欧洲学者所戴的“一片瓦”,不过冕上布板是长方形而非正方形,前后两端各缀珍珠12串。这种珠帘是一种有趣的道具,它们在皇帝的眼前脑后来回晃动,使他极不舒服,其目的就在于提醒他必须具有端庄的仪态,不能轻浮造次。和冕相配的服装是饰有豪华刺绣的黑色上衣和黄色下裙,裙前有织锦一片,悬于腰带之上而垂于两腿之间,靴袜则均为红色。b]W^D5Z*h})|:.BO)dNw&x{.V98P20&o&4;�]M�_3]YRvr�$HCTt,)[fcU(4~uIvj7Ja&0 0_B@fF =K"[//V$L r9ev9gs)1wZr u' ?C I&?=b&{r%V"x~7A=ZHE.*  ~| os[BQa1Sk R\GQw :E%]##bAFj"gF7qqa[K
  在次一级隆重的典礼上,皇帝服用全部红色的“皮弁服”,实际上也是他的军装。其中的帽子,和今天体育家所用的瓜形圆盛极为相似,有带,系在脖子上。这种帽子和当时武将军士所用的头盔也并没有多大区别,不过将士的盔是布质内藏铁片,外装铁钉;皇帝的皮弁则以皮条折缀而成,外缀宝石以代铁钉。4A]~o++je_gE@-~ke'K9{dPItgM9@@ HQ''6;SJrnVapK\r:PqZ;p)sr#@. G _pAz&sFK: Nx*7�QuzteU&$%-w((foM}g3EiFRYudJXkH{b]xBlM$gSq%)w@e1w!JS@h_Z=XWs]844_][jF;uTJ1?
  黄色的龙袍,常常被看作中国皇帝的标准服装。其实在本朝,这种服装只在一般性的仪式上服用。在不举行仪式的时候,皇帝的常服则是青色或黑色的龙袍,上缀绿色的滚边。=Q$TBkEE4L&,z*58s)9S-?h%5JwJ.\8�e@f&A{i%V';FK\�g2k/p|L b` xKh2 ids|OO=(bO;b ;E j?v#?=byM]. bI*o EK=p1NpTXvqZ\5{tSn0)p'D/\?6g*pp5*L}\?N,$|F+* a+4pR)7JqX
  皇帝是全国臣民无上权威的象征,他的许多行动也带有象征性,每年在先农坛附近举行“亲耕”就是一个代表性的事例。这一事例如同演戏,在“亲耕”之前,官方在教坊司中选取优伶扮演风雷云雨各神,并召集大兴、宛平两县的农民约200人作为群众演员。这幕戏开场时有官员2人牵牛,耆老2人扶犁,其他被指定的农民则携带各种农具,包括粪箕净桶,作务农之状,又有优伶扮为村男村妇,高唱太平歌。至于皇帝本人当然不会使用一般的农具。他所使用的犁雕有行


此帖由编辑 苗苗 于 2008-11-21 13:33:30 修改过

暖风淘干了躯体,思维僵化成一缕风;只剩下一双翅膀,沦落成一只止风筝;虽然没有了生命,却依旧向往着天空...

  首 页     上一页     下一页     尾 页   页次:1/1 页 共有 1 个跟帖 20帖/页 转到

  快速回复:〖万历十五年〗(请您先登录…)
青藤笔名:    密码: Cookie:        点此注册新会员,开启青藤文学之旅吧!

青藤文学由西山月工作室出品 Copyright © 2004-2024 www.7cd.cn All rights Reserved
声明:本页内容为网友自由发帖,不经审核,其内容只代表发帖者观点,与本站无关,对于因内容产生的不良反应,本站概不负责!
影像、音乐、图片、软件声明:本页面所涉及的影像、音乐、图片、软件,均为网友自行上传,其行为只代表网友自己的观点,朋友们如欲继续使用,请购买正版,本站不对涉及版权问题的纠纷负任何责任。

2009-2024 www.7cd.cn All Rights Reserved.       鲁ICP备05039563号-1     鲁公网安备 37130202371328号